文化中国行 | 二十四节气画家——邹建源

2025-07-30 18:36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蒋若晴 作者:牟汉杰 陈银银 蒋若晴

随意散开、与耳朵齐平的头发,宽松的红色上衣搭配工装裤,裤脚上还有黛色颜料的痕迹,这样一身打扮,让人们很容易将眼前的人和“画画”联系在一起。

邹建源站在二十四节气图作品前。蒋若晴摄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恰逢“大暑”节气,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昌平区,拜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二十四节气画家”邹建源。创作与二十四节气的结缘,始于邹建源的大学二年级,此后他便坚持以书画的形式展现节气时令,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令他的作品广受关注,迄今已有100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及各国爱好者收藏。“二十四节气让我着迷,它可以研究、表现的东西实在太多,我这一生都要与之为伴。”这位今年已经67岁的画家对记者说道。

古时人们根据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这颗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结晶。在邹建源笔下,二十四节气绽放着生动多彩的魅力,吸引着更多人去探寻。

把二十四节气画出来

走进邹建源改造成半间画室的家中,墙上挂着的、柜上随意堆放的、桌上平铺开来的,无一不是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书画作品。其中有记录二十四节气中最具代表性活动的百米水墨人物长卷《二十四节气图》,也有用花朵植被和少女形象象征不同节气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还有对张家界不同时节山水景象进行描摹的《二十四节气山水图》,更有用特殊技法和色彩展现二十四节气独特风貌的《二十四节气》斗方画。

谈及最初将二十四节气画出来的原因,邹建源回忆道,在湖南省湘潭市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见到了“双抢”的紧张场面,特别是芒种时节村民会在凌晨两点起来插秧,“‘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在民间有太多关于节气的谚语。”那时人们遵循节气规律耕作的场景给了他很大的震撼,“我当时就想用画的形式将他表现出来。”因此,在邹建源笔下,农事活动成为重要的创作源泉,他的代表作品百米水墨人物长卷《二十四节气图》和《二十四节气》斗方都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其中《二十四节气》斗方全套更是在2017年由中国农业博物馆购藏。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国人观察天体变化和气象运动规律所总结出的宝贵人文财富。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它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2017年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专题展》上,邹建源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绘画艺术、深厚的文化内蕴与饱满的农耕情怀备受瞩目。

将二十四节气与大自然紧密结合,也是邹建源创作的灵感来源。在他的家中墙壁上,挂着几幅水墨写意山水图,“这些就是以二十四节气的张家界山水为主题,不同时节的景色都很有特点。”邹建源向记者介绍道。隽永瑰丽的张家界山水中,四季节气随着景致变换流转。在时间变动下,二十四节气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天然之美在《二十四节气山水图》中展露无遗。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古人将花开时吹过的风叫作“花信风”,从“小寒”开始至“谷雨”结束,动植物的活动和节气紧紧联系在一起。邹建源因此创作了《二十四番花信风》,将花季少女与大自然花鸟相结合,清新的画面自带“中国风”元素,新颖的组合也携带着创作者的美好期许:“以少女比拟花信风,吸引更多年轻人也关注‘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

百米长卷中的365位农人

芒种节气,南方的农民戴着斗笠,穿着坎肩和短裤,在炎炎烈日下弯着腰在田间插秧苗,一旁孩童骑跨在水牛上嬉戏打闹;大暑时节,人们眼里望着、肩上担着圆滚滚的西瓜,男女老少皆是满脸欣喜和期待……

这一幕幕写实生动的场景,被巧妙刻画在百米水墨人物长卷《二十四节气图》之中。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邹建源将农民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用水墨画的形式定格下来,人物造型随节气变化,既有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有活泼可爱的顽童,观看画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便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邹建源作品——二十四节气 立秋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邹建源笔下,农事活动是常见的创作题材,他的作品大多将二十四节气与传统农耕文明紧密结合。这组自1983年开始构思创作的百米水墨人物长卷《二十四节气图》是他极具代表性作品之一,目前已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展出。

“你看这里的人,有没有觉得很亲切?”站在巨幅水墨人物图“大寒”前,邹建源指着一位正在舞龙的农民形象问道。原来,在这组历时十年创作的108幅节气人物图中,每一个农民形象都是有原型的。“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我下乡时遇到的农民朋友,我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度过二十四个节气。”邹建源介绍说,在创作水墨人物长卷《二十四节气图》的过程中,他将身边观察到的人物通过速写、描摹小稿等方式记录下来,再在之后的创作中将不同人物临摹在大尺画作上,这才组合成了这卷栩栩如生的百米水墨人物图。

今年8月,以邹建源命名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博物馆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双江口镇落成,对邹建源来说,这是他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青年时期在村中抢收的经历,让旧时农人尊重并遵循的民间农谚,“不违农时”的农业生产特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予邹建源无限灵感,让他将作品衍生创新。在今年7月为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委员会设计的三组“二十四节气掼蛋牌”原创主题画中,邹建源就将“农时”“农事”“农谚”巧妙地融合在牌面上。

寄情“点”“线”间

对邹建源而言,“接地气”的二十四节气创作是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诗词歌赋、文人骚客的内容我也画过,但还不够接地气。二十四节气是真是扎根在泥土里,又是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

四十多年钟于描绘二十四节气,邹建源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技法体系。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入研究为他自创“点线骨头描”重彩技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灵感,“我当时想这样画,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本身就有气流的流动。”邹建源根据二十四节气对气息流动的捕捉,联想到让实在的线条流动起来,以“点”代“线”,让气韵在线条中流动,“你看,这些点与点之间是不是有种透气的感觉。”被问起这项自己的独创技法,他兴致盎然地邀请记者观赏《二十四节气》斗方,在画中,“点”与“线”的组合构建出植被上的节子和脉络,以及皮肤上呼吸的毛孔,令画作更具灵动感与想象空间。

对于“点线骨头描”重彩技法,邹建源还有着更为浪漫的解释:“在落笔的时候,我有时感觉这些点和心脏脉搏的节奏协同,每一笔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才组成了独一无二的画。”在他的笔下,“点”的形状非常丰富,每幅画上有着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点”,就仿佛是每幅画的密码,在邹建源看来,这些点好似动物脊椎和肢体骨头,又好似心电图,更似一个个不同的脚印,记录着中国文化一步一步走过的历史足迹。

创新绘画技法并非无本之木,“点线骨头描”重彩技法的独创立足于对传统书画技法传承和对西方色彩艺术的借鉴。中国画传统形式有两种,工笔、写意,人物画技法有18描,邹建源正是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自创出中锋用笔的“点线”技法,并在几十年创作实践中将其完善丰富,拓展侧锋、顺锋、逆锋用笔等技巧。除了中国传统画外,法国点彩派修拉的“点”的绘画语言和亮丽鲜艳色彩艺术也被邹建源所借鉴学习。

自二十四节气灵动的气韵流动中脱胎,吸取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西方色彩与绘画语言之所长,兼收并蓄的“点线工笔重彩”画技法与二十四节气创作相得益彰,将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绘就出无限魅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牟汉杰 陈银银 蒋若晴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