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国茶在乡村振兴中要扮演重要的角色,茶产业的做大做强肯定要通过工业化、标准化,让广大茶农和乡村富起来,您认为这和传统制茶是否会有冲突,他们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
林祥:本届茶产业论坛的主题,是打造区域特色优势的农业公共品牌,茶作为特色农产品,需要品牌化,产业化,也当然需要以工业化和标准化为主来完成。中国有1100多个产茶县,不同茶类,不同风味,丰富是特色,也是各自差异化发展的优势。传统技艺、传统手工,也是区域特色的一部分,是中国茶的一部分,而且与工业化和标准化不仅不冲突,还互为补充,互为支撑。茶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鲜叶与梗的大小、长短、薄厚、粗细、含水量等,每年都不统一,所以要看青做青,所有的经验来自人的经验,而技艺的传承,是通过手工来理解茶的本质,通过手工去创新,去寻求更好的风味方向,形成经验,再分解、标准化,这是工业和标准化生产的基础。所以,传统技艺与工业制茶,二者并不矛盾。手艺人通过手工来理解茶的本质,机器突破人的体力和产量的限制,提高了制茶效率,让更多人喝到好茶。
记者:您是福鼎白茶的手艺人,您觉得福鼎白茶这几年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什么?
林祥:福鼎白茶确实做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这一点当地茶农应该大多数都会是这个结论。发展好,发展迅速的综合因素很多,如果简单归纳总结,首先还是在2007年就把福鼎白茶作为区域公共品牌来打造,重点发展白茶,两任领导班子不遗余力、持续地推广,引入很多专业资源帮助福鼎白茶的发展,也制定了很多有力的政策,为产业护航,为发展提供了良性的土壤。这样的土壤下,长出了很多优秀的企业,持续地发展福鼎白茶。大家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有一种家和万事兴的感觉。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福鼎白茶作为一个茶类,它自身优秀的禀赋,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
记者:你认为福鼎白茶和其他茶类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林祥:福鼎白茶的天然性,自然天成的感觉是它最大的不同,在制作工艺上,它不炒不揉,叶子摘下来,只有萎凋和干燥两个步骤,封存的是大自然的味道,简单的工艺,但却能提供丰富的味觉感受,它的花香、果香、毫香,不来源于任何添加物,只是来自茶本身,这是白茶最奇妙的部分。可能也给消费者一种天然、健康的暗示。其实也不是暗示,在福鼎民间,“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在民间对白茶一直都有健康的期许。而且茶本来就都是健康的东西,是世界流行的三大饮料,可可、咖啡、茶当中,公认最健康的。从气质上,白茶很雅,也很宽容,不争朝夕。白茶既可以品尝春季新茶的鲜,也可以通过长期存放,品尝到另一种风味。所以时间也是一味佐料,它会逐年醇和、厚重,你会奇怪那原本的清甜居然会因为时间,变成梅子香、奶香、甘蔗、药香。喜欢上白茶的人,应该会享受这样的惊喜吧。
记者:你会怎么归纳福鼎白茶的文化内核、精神内核?
林祥:福鼎白茶的制作技艺,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在202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福鼎白茶有4大品类,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我举两个例子,白毫银针非常的优雅,非常符合中国古人内省,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的气质;寿眉有种过日子的气质,又与中国自古以来知足常乐的气质相符。同时,他们的采摘周期很长,单个芽头是银针,很精致,从一芽一叶采到一芽三叶,到了秋天做寿眉,带着很长的梗,大叶片,采摘下来。福鼎白茶可以说一点都没有浪费,从细嫩到粗老,都做成了茶,这一点,又和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优秀传统不谋而合,所以,我认为中国茶,福鼎白茶,是中国人的家的味道,这是福鼎白茶的文化内核,中国人的家,有很多成员,每个成员所处的位置,所承担的责任,所追求的,都不相同,这些不同,构成了中国人的家。
记者:如今的新消费群体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从流行文化或快消品角度开始接触茶的,你觉得中国的茶文化,应该做哪些事情来传递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林祥:我作为手艺人,传承传统是我们基本的责任,但传统是一条河,每代人都要往里面浇水,这条河才会奔流不息;我觉得福鼎白茶发展了十多年,大家在技艺的坚守、茶文化的创新上没有止步不前,都在一点点地进步。中国茶很大,在表达上也可以小中见大,比如在传统制茶领域,我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寻找福鼎这片土地上特殊地理环境抚育出来的特殊的茶树原料,用传统技艺制茶。这种小风土的产物,同样也丰富了福鼎白茶的风味,风味的丰富性,会是与流行、与快消并驾齐驱的,吸引新消费群体,年轻群体的一个利器,这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如果站在行业的角度,我认为创新喝茶的方式,是很重要的方向,很多新茶饮其实本质上也是改变了茶进入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我们过去品饮的方式不是叫陈旧,那是传统的方式。是不是还可以有类似喝咖啡、红酒的方式、场景,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方便、有趣的器皿,比如这几年喝白茶就特别流行焖茶壶,比如用某种方式,是不是可以在庆贺的时候、在独处的时候,人们会像举起一杯红酒一样,想喝一杯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燕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