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自喜马拉雅山脉出发一路奔腾,至中游后流速变缓、河道变宽,形成了沙洲罗列、河汉纵横的景象。每到冬春枯水季节时,宽阔的河床裸露,风一吹,便裹挟着沙尘席卷而来。从地图上看,雅鲁藏布江像一条腰带,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从中间环绕起来,在馈赠自然资源的同时,它也让当地百姓饱受风沙之苦。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沿江人民便开始了生态治理之路。40余年过去,扎囊县的“无树村”“无树户”“无树路”全部消除,雅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成功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沙尘天气逐年递减,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有效改善。
与此同时,扎囊县将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引进多家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温室大棚、果蔬种植、林果种植、生态观光体验等产业,抢抓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发展机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在扎囊,从前的沙漠荒山不仅变成了绿水青山,还正在成为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改沙为土育鲜蔬
经过长年累月的沉积,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形成了狭长的沙丘,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之源”)就坐落在沙丘的延伸地带。“大家可以看到,这边地上都还是细沙,但我们走进大棚就会发现,地里已经都是沙性土壤了。”公司总经理喻莹介绍,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眼前俨然是一片荒芜的沙地。
跟随喻莹的脚步,记者走进了一座温室大棚,却是与外部截然不同的景象——翠绿的莴笋扎根在土壤当中,复合种植的赤松茸已冒出了头。“我们公司2019年成立,投资2亿元,致力于沙化地改良与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主要通过腐熟的牛羊粪增加土壤肥力。”喻莹表示。目前,绿之源已成功改良沙化地1200余亩,建成智慧玻璃温室及联栋大棚18座、采摘棚20座,建造了冷链物流分拣综合体1座,并完善了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构建起了现代化农业产业的硬件基础。
近几年,绿之源与中国芦笋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通过持续的引种驯化工作,筛选出了雅藏芦笋、雅藏番茄、雅藏辣椒等一系列适宜高原沙地环境生长的优秀品种,并为这些品种制定了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标准,建立规范化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2019年我们开始种植芦笋,芦笋的根系特别发达,固沙能力很强。而且我们是全区首家有机蔬果企业,蔬菜都是按照有机标准种植的,吃起来有小时候的味道,不仅长期供应给西藏的连锁商超,还卖到了长沙、深圳、香港等地。”喻莹告诉记者。
“在沙地里种出来的菜很不错。”当以前从没见过、更没吃过的蔬菜在自己的照料下慢慢成熟,卓玛很受感动,“以前出去赚钱顾不上家,在家待着又没有收入,现在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既学到了技术,又能赚到钱。”在这里工作了六个年头,卓玛成为蔬菜大棚的“管家”,月收入近6000元,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自成立至今,绿之源累计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约4.408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6300余万元。
在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卓玛正在蔬菜大棚内打理芦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治沙为草植绿网
昆仑雪兔子、展苞灯心草、喜马拉雅紫茉莉……走进位于扎囊县阿扎乡的西藏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标本展示区,仿佛打开了一本高原植物的“百科全书”。
“我们秉承‘先科研后修复’的理念,采集西藏地区7个地市,海拔1800-5300米范围内不同生境内的种质资源443份、土壤样本661份,还有拉萨、山南等地的30个区县的22000余份植物标本,致力于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与生态修复。”基地负责人田春雨告诉记者,该基地占地1万亩,于2017年7月开始建设,旨在通过生态修复与种苗繁育,助力西藏扎囊县及周边地区的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
藏草公司通过采集野生种质资源、筛选适宜西藏生长的植物品种,已成功驯化58种乡土植物,并选育出21种适应西藏的植物。此外,基地还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进行特色植物选育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引进优良牧草种质资源100份、藏药品种30余种,推动青藏高原的生态修复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西藏藏草万亩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内的乡土植物展示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这是我们沙漠治理的微缩模型,主要采用机械沙障、生物沙障综合铺设防沙固沙,选用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改善沙化土地,控制和固定流沙。加上枯枝落叶腐烂后有机质聚集,促进了沙的成土作用,改变沙地性质,使流沙趋向稳固。”田春雨介绍。这样的技术,也已在现实中成功应用。通过设置植生毯、生态袋,撒播乡土植物混合草种,西藏318国道的边坡得到了有效治理,如今已花草茂盛、绿意盎然。
此外,基地依据扎囊县农业资源和管理需求建成了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服务的在线共享和资源信息的数字化,为政府对生态资源状况及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查询和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大数据平台,结合生态修复技术与乡土植物驯化繁育体系,把扎囊县的模式推广出去,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继续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田春雨说。
固沙为林结金果
在扎囊县朗塞岭矮化苹果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一颗颗苹果套着鲜红色的袋子,在太阳下尽情吸收着光与热,为秋季的丰收储备甜蜜。“这是我们的‘福布拉斯’品种,现在还没成熟,但闻起来已经有苹果味儿了,等到10月份就大批量成熟了。”扎囊县粮油公司技术总监李世银摘下一颗苹果向记者介绍。
扎囊县朗塞岭矮化苹果基地内,苹果正在茁壮生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2021年,基地投入建设,在扎其乡朗塞岭村和桑耶洛村种植了8334亩,后交由西藏扎囊县粮油公司统一管理、销售,主要品种有福布拉斯、阿珍富士、烟富3号、至尊富士、巴克艾、蜜脆、维纳斯黄金等。同时,基地内还种植了约3623亩草坪,不但可以哺育土壤增肥育苗,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但在几年前,这片果林还是一片沙丘,一到刮风天气,路上就会落下一层厚厚的沙尘。“以前沙子很多,走个路头发里都是沙子,现在你看,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了。”扎囊县粮油公司董事长拉桑说。
“一开始栽种果树的时候也试验过桃、杏等其他水果,后来发现还是苹果最适合在沙地上生长,更加耐寒耐旱。同时这里充足的光热资源可以帮助苹果储糖和着色,不需要额外铺设反光膜。”李世银告诉记者,“基地内采用的滴灌技术可以精准控制灌溉时间和流量,使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在肥料上使用由养殖场的粪便腐熟产生有机肥,实现了生态循环。”
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周边村民也找到了家门口的好工作。“在这里工作每天能拿200块钱,而且离家很近,走10分钟就能到,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做饭呢。”41岁的扎西卓玛告诉记者,这几天,她正忙着检查滴灌水管是否漏水。据了解,基地日常用工有126人,几乎都是附近朗塞岭村等4个自然村的村民,而到了每年9月至12月的用工高峰,便会带动大约400人前来务工。
“这里的苹果比我们自己种的好吃。”扎西卓玛笑着说。凭借优异的品质和风味,2023年,仅朗塞岭村的4000亩苹果就实现销售额276万元,2024年销售额跃升至385万元,并成功打开了南亚市场。“目前我们正在试验自己育苗,苹果醋、苹果干、苹果酒等加工产品也在尝试,同时也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把周边的沙地也利用起来。”拉桑表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