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烟雨润兰山 “带”富一方人——甘肃兰州城关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探访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鲁明 刁慧 李朵
  • 2025-07-31 14:18:14

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街道头营村“遇见庭院”农家乐的门口,一只悠闲的羊驼格外醒目。“这是我们自己家养的,现在很多客人都专程来和它合影,已经成为农家乐的招牌。”农家乐老板赵宗洋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见证了头营村依托兰山优美风景发展乡村旅游的历程,从最初建立在普通院落里的餐饮农家乐,到如今环境优美、风格别致的山间庭院,头营村的乡村旅游实现了美丽蝶变。

如今,赵宗洋口中的“蝶变”正在加速。2024年,兰州市城关区启动“烟雨兰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立足示范带上各村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按照“整体规划、分片布局、系统提升”的思路,借助北京土人、浙江华农等专业机构,对标重庆南山、香港太平山等知名城市成功经验,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发展导向,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距离城市15分钟车程最近的诗意乡村。

见缝插绿 村容村貌焕新颜

驱车驶入夏日的兰山,平坦的盘山公路顺着山势蜿蜒向上,道路两侧绿意盎然,一个个整洁靓丽的村落镶嵌其中。在伏龙坪街道的三营村,村民沈保容正精心打理着自家庭院,将几株新到的绣球花苗栽入翻整一新的土地里。“先前这块地堆着杂物,看着就糟心。现在种上花,环境变美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也跟着红火起来。”她抹了把汗,笑容里满是成就感。

烟雨兰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启动以来,城关区通过见缝插绿、拆违补绿等方式,在房前屋后、村道两旁新增绿化面积近百亩。曾经的卫生死角变成了小花园,废弃空地建起了休闲步道,村民们的庭院也纷纷种上了观赏树木和时令花卉。

行至头营村,这幅由村民执笔的绿美画卷仍在延续。“咱村现在可是‘网红打卡点’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有荣指着身后一面新绘制的乡土文化墙笑道,“以前墙根堆满柴草,又脏又乱。现在画上画,游客们路过都爱停下来拍照。”

城关区精细整治人居环境,不仅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更加推动了绿化与产业、生态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这份从“一时净”迈向“长久美”的转变,正成为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兰州市城关区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兰山着力打造“四季常绿、品种多样、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化带,以“县级包抓、部门包联”的方式集中攻坚,大力推进“村村万树·绿美乡村”专项行动。昔日普通的山乡沟壑,正依托连绵绿意与焕新面貌,加速蜕变为兰州市民向往的“后花园”。

“一村一策” 告别同质化农家乐

走进位于头营村的“遇见庭院”农家乐,欢笑声扑面而来。“淘气堡”里,孩子们正兴高采烈地攀爬滑梯、玩着海洋球,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家长们手捧咖啡看着孩子玩耍,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

“我们的消费主力军是‘80后’和‘90后’的宝爸宝妈们,主打亲子互动和休闲体验,就想让家长和孩子们在这里都能找到乐趣。”赵宗洋介绍道。如今,“遇见庭院”已成为周边家庭周末出游的热门选择。

在“野行城市营地”里,大学生们围坐在篝火旁,烤着滋滋作响的羊肉串欢声笑语,还有不少人在星空观测台拍照打卡。“来我们这儿的大多是年轻人,大家坐在一起露营烧烤。周末基本上满营,不少游客都提前一周预订。”农家乐老板高兴说,“未来,我们还计划引入户外电影、山地骑行等项目。”

这些升级版农家乐突破传统餐饮模式,拓展出农事体验、民俗展演、星空露营、特色民宿等多元业态,推动农家乐向“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展。

“我们为每个村量身定制了发展方案。”伏龙坪街道副主任张文斌介绍,街道通过“一村一策”精准扶持,挖掘特色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在民族村“星慕森林营地”里不仅能够品尝民族美食,还能品味民族文化。卓家沟村则打造集农业知识科普、创意农业体验、农耕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农业体验园。而红沟村结合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建设了距离中心城区最近的“田园康养谷”。

沿着示范带25公里蜿蜒山路,226家农家乐串珠成链各有特色。城关区通过实施“兰派民居”改造工程,盘活闲置农房资源,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业态新颖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游客,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如今,皋兰山下,农文旅深度融合新业态方兴未艾。

数字赋能 让非遗“活”起来

位于兰山“如驿部落”的非遗工坊里,50多岁的二营村村民白春霞正在专心致志地做着掐丝珐琅,“以前靠纳鞋垫补贴家用,现在我们在这不仅能免费学手艺,做出来的东西还能挣钱呢!”当前,示范带建设正经历从“环境塑形”迈向“数字赋能”的新阶段。

“我们盘活了80年代的闲置建筑群,开设了非遗手工移动课堂,免费教授制香、掐丝珐琅、艾绒制作等。”城关区文化馆馆长贾艳莉向记者介绍道,“周末还开设了文创市集,挑选出大家做的乡村手工艺品售卖。”

在兰山,不仅能学习体验非遗技艺,更能感受到数字直播的时代脉动。走进“烟雨兰山”文创电商基地,此起彼伏的直播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曲。各主题直播间内,主播们正热情推介着掐丝珐琅、敦煌元素香包等特色文创,实时数据大屏上不断跳动的成交数字,见证着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精彩碰撞。

这一派繁忙景象,源于城关区精心培育的“数字生态”。“从场地装修到设备配置再到资源对接,政府都给了专业指导。”基地负责人梁小娟介绍。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运营模式,正让更多乡村好物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记者在“烟雨兰山”文创电商基地看到,返乡青年范国俊拿着一个精美的香包,热情洋溢地介绍:“这款香包设计灵感来自敦煌藻井图案,采用了通体镂空穿孔设计,这既是对敦煌藻井这一建筑艺术的致敬,更体现了通八方、纳百川的广阔胸怀……”

“以前不懂怎么在网上卖货,基地教我们拍视频、做直播,现在我们的订单大多来自网上。”王姝文笑着说,“通过直播不仅把山货卖到了全国各地,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

创新发展的沃土,孕育出城关区数字经济的累累硕果。“烟雨兰山”文创电商基地走出了“电商+农文旅”的融合之路,“陇上甄选甘青宁选品中心”更整合了8大品类产品,通过品牌专场、产地溯源等直播形式,让消费者隔着屏幕就能感受产品品质,不少农特产品借着这股东风,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单品”。

对于未来的发展,城关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要将文化软实力锻造成增收硬支撑,探索‘互联网+’‘文旅+’的发展路径,进而促进富民强村,以‘烟雨兰山’一域之美辐射带动城关全域美丽、全面振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刁慧 见习记者 李朵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