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浙江创新选育早籼稻品种 实现亩产破800公斤

  • 来源: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中国水稻研究所
  • 编辑:张燕
  • 2025-08-01 16:12:15

浙江省作为全国主要的早稻产区,锚定“早稻稳则全年稳”战略定位,科学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早稻扩面增产,为确保实现全年粮食“十连增”夯实基础。2025年早稻种植面积预计突破200万亩,创近十年新高。更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产学研联合攻关,常规早籼稻新品种“中组100”在江山市宣林农场实测攻关田最高亩产达850.85公斤,百亩方平均亩产达838.84公斤,双双打破2024年该品种创下的攻关田亩产754.36公斤和百亩方亩产749.83公斤的浙江农业之最纪录,更实现了早稻单产首次突破800公斤的历史性跨越。

品种创新:筑牢高产根基,超级稻品种彰显硬核实力

近年来,浙江省依托农业“双强”、省育种重大专项等项目,统筹科研院校力量,新审定早稻品种 27个,今年“中组100”“嘉育25”等2个品种百亩方亩产突破800公斤,“甬籼844”等16个品种突破700公斤,形成了“梯队式”品种支撑体系,而“中组100”正是其中的领军者。该品种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龙游县五谷香种业有限公司协同选育,2025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连续两年刷新高产纪录,成为早稻单产突破的“核心引擎”。其核心优势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株型与丰产特性优异。株型矮壮、长势繁茂,分蘖力强且成穗率高,大穗大粒特性为高产奠定基础。江山测产数据显示,攻关田块平均亩有效穗达26.45万,每穗总粒数142.21粒,千粒重25.87克,结实率高达91.2%,各项生理指标均优于其他常规品种。二是品质与产量协同兼顾。后期转色优良,青秆黄熟、谷色黄亮,解决了“高产不优质”的传统难题。三是抗逆性与生态适配性突出。精准契合长江中下游早稻产区生态特点,对区域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强,为稳定高产提供了保障。

技术集成:“四良” 协同挖潜力,技术到位促增产

“中组100”的高产突破,并非仅品种的“孤军奋战”,而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系统集成的结果。一是有机替代提地力。该示范方连续多年,每年在冬翻晒垡和移栽前半个月结合2次翻耕,亩施腐熟羊粪等有机肥共600公斤,不断提升耕地地力,确保土壤肥力持续满足高产需求。二是精准稀播育壮秧。水稻基质叠盘、精准稀播,配套连栋智能温室育秧大棚,精心管理培育壮秧,成苗率90%、壮秧率95%,较传统育秧提前3天达标移栽,为后期生长争取了有效积温,夯实高产起点。三是精准栽插优群体。3叶左右小苗移栽,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适度增加密度,每亩栽插2.5万穴,每穴插2-3株健苗,确保亩基本苗达7万株,为亩有效穗25万以上奠定基础。四是科学水肥促丰产。开挖围沟与丰产沟,实行“浅湿交替”管水,分蘖始期和够苗期2次晒田,促进根系深扎。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增施硅肥与钾肥,定制“基肥+追肥+叶面喷肥”组合方案,增强茎秆粗壮度以降低倒伏风险。五是绿色防控保稳健。推行冬季深翻灭茬、压低虫源基数,虫量较未翻耕田块减少96%以上。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确保该示范无病虫危害。

政策激励:全链条保障添动力,营造高产攻坚氛围

“中组100”的高产突破,背后是浙江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强力托举。为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我省坚持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手抓,构建了全链条政策保障体系。实施的早稻收购订单全覆盖和每百斤30元的售粮奖励政策,极大激发农户种早稻、创高产的积极性。同时,省市县各级积极开展高产竞赛,对单产名列前茅的种粮能手给予奖励;省级开展“浙里粮匠”技能大赛,组织种粮能手切磋技艺、交流经验、比拼能力,提高种植水平;开展农技大比武活动,组织市县农技人员看苗诊断、对症开方、同台竞技,提高技术指导、示范推广能力,营造种粮大户、农技人员“比学赶超”创高产的氛围。全省高产典型不断涌现。今年全省6个早稻主产市已有43个百亩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其中2市3县(区)12块攻关田亩产超800公斤。

气候助力:光温条件优,增穗增粒争高产

除品种、技术、政策外,有利的气候条件为“中组100”高产提供了光、温保障。2025年4-6月,江山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4℃,日照时长较常年增加181小时。充足的光照与适宜的温度,为增加有效穗和早稻灌浆结实提供了充足能量,使得平均亩有效穗比上年增0.82万、结实率高达91.2%,为最终突破800公斤亩产奠定了关键生理基础。

此次“中组100”亩产突破800公斤,是“品种为核心、技术为支撑、政策为保障、气候为助力”协同作用的结果。下一步,浙江省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推广“中组100”高产经验,让良种良法惠及更多农户,为大面积提升单产、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中国水稻研究所)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