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温度23摄氏度,最低温度9摄氏度,晴转多云,这是7月31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北州”)的天气。
每年的6月到8月是青海省最适宜旅游的时间。海北州是青海省重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有着“大美青海,梦幻海北”的美誉,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世界十大绝美花海之一的“百里油菜花海”“两弹一星”精神诞生地等独特高原自然和人文风光在海北州竞相争艳。
近年来,海北州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们不仅依靠当地的特色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更因乡村旅游的火热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2024年,海北州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8万元,同比增长5.8%。
参加研学的学生们在原子城纪念馆听讲解员介绍。 受访者供图
依托自然资源助牧民增收
这两个月,每天早晨八点多,32岁的扎西多杰都会准时出现在刚察县圣泉湾青海湖边,不时提醒在湖边游玩的游客不要惊吓到湖中密布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湟鱼。凭借着这份湖边巡视的工作,扎西多杰每个月便多了2000多元的收入。
圣泉湾生态体验区位于青海湖北岸泉吉乡,依托青海湖“水—草—鱼—鸟—兽”共生系统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每逢夏季,游客都在这里观测裸鲤洄游、水鸟栖息及普氏原羚活动。也正是这里旅游的火热,让来自泉吉乡的牧民扎西多杰又多了一份工作。
“这是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小羊,要合照吗? ”在湖边不远处,面颊泛红的中杰布加抱着自家的小羊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招呼着游客。
中杰布加今年12岁,也是泉吉乡的牧民。在旅游旺季,中杰布加和家人一起,在圣泉湾搞起了旅游。中杰布加告诉记者,游客抱着小羊合影,每次10元。这两个月仅此一项,每天为中杰布加一家带来百余元额外收入。
乡村旅游给当地带来的增收让牧民们尝到了甜头。在刚察县的指导下,泉吉乡的牧民们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在实现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也让游客提升了旅行体验。
圣泉湾由刚察仙湖旅游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据该公司副总经理保学才介绍,景区夏季举办青海湖最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冬季推出蓝冰景观。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模式带动牧民参与旅游服务。
“圣泉湾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就业32人,带动周边牧民65户拓宽增收渠道,户均增收1.2万元,让环湖周边牧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保学才说。
不只泉吉乡,刚察县内各乡镇也不断以农文旅融合助力牧民拓宽增收渠道,以优质服务提升游客体验。2024年,刚察县共接待游客148.82万人次,同比增长23.19%,旅游综合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32.58%。
凭借特色产业促牧民就业
农文旅融合带动乡村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旅游的火热,更体现在带动本地牧民的就业上。门源县是北方小油菜发源地,种植小油菜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因此,门源县成为全国最大的小油菜种植区,种植面积达50万亩。当地制造的菜籽油行销青海全省,辐射至甘肃省等周边省份。
7月下旬,在门源县的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几名工人穿梭在加工车间内,一瓶瓶菜籽油正在这里生产和包装。在公司产品陈列室内,各种精美的包装依次陈列,向游客展示门源油菜产业的附加产品。
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海龙介绍,该公司2015年在门源县现代产业园区正式成立,依托门源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迅速成长为当地农牧业产业的领军企业。公司将油菜产业“吃干榨净”,不断拓展油菜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带动周边牧民持续稳定就业。
目前,该公司依托油菜产业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6500户,扶植带动低收入牧民近800人,覆盖门源县泉口镇、北山乡、珠固乡等三个乡镇。
油菜产业不仅上得了餐桌,更发展成观赏经济。眼下,门源县50万亩油菜花正在盛放。站在观景平台上极目远眺,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从眼前直铺远方天际,与远处的群山、蓝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心旷神怡的高原生态画卷。
“以前只知道收菜籽,哪想过这花还能‘卖钱’!”在门源县青石嘴镇白土沟村“磨滩小院”忙得不亦乐乎的祁福祥笑着说。他的转变,是门源油菜花旅游崛起的缩影,油菜花旅游让牧民有了稳定就业的机会。
对此,门源县开始以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游客玩得好、留得住,进一步带动牧民稳定就业。门源县展开实地调研,开始科学规划观景线路,完善交通、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连续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打造“大地艺术”;同时,推进线上线下立体营销,“金门源”的农业品牌知名度也不断提升。近年来,门源县先后荣获中国十佳最美乡村、中国美丽田园、中国最美县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据门源县统计,自油菜花初绽至盛花期,门源游客量持续攀升,近期更迎来“赏花热潮”。以花为媒,门源正通过“文旅+”模式,深挖“赏花经济”潜力,全力打造特色旅游新名片,让更多人邂逅高原花海的独特魅力。
2024年,门源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次296.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85%和20.29%。
夯实红色旅游护精神高地
海北州红色资源厚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是伟大“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地,是红军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地方。
近年来,海晏县先后打造了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十二营旧址等一批内涵丰富、教育意义深远的红色教育实践点,吸引了众多旅客和学生前来追寻红色记忆。
7月24日下午,重庆自驾游来到海北州的游客杨华兵特地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海晏县原子城纪念馆参观。“大儿子今年10岁,上四年级,平时喜欢看一些军事书籍和画册,我也经常给他讲一些红色故事。趁着自驾游,带他们来熏陶一下红色文化。”杨华兵说。
海晏县西海镇原子城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发基地221厂的所在地。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据原子城纪念馆负责人介绍,原子城由纪念馆、纪念园、爆轰试验场、地下指挥中心、纪念碑等组成,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两弹精神”和“基地精神”。
今年“五一”期间,原子城纪念馆总接待游客5758人次,位列海北州文博馆景点第一名。
如今,海晏县持续提升221基地旧址活化利用水平,统筹原子城纪念馆、基地18个厂区等红色资源,不断完善“一核四联七径多点”红色研学体系,建立红色研学特邀教授师资库,培育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31处,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获批省级红色教育现场实践点,一批“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红色研学阵地群逐步形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