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垦事业发展。2015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切实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垦系统要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推进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以下简称“三大建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农垦力量。
深刻认识农垦“三大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垦“三大建设”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农业经济的重要举措。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骨干和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做强做优做大。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农业领域要通过农垦“三大建设”,带动农业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农垦“三大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农垦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24年底,全国农垦(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企业资产总额达1.92万亿元,是2015年的2.1倍;利润总额从2015年的99.1亿元增长到136.96亿元。同时,农垦在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动脱贫攻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实践证明,在国家有需要的关键时刻,农垦是可以靠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农垦“三大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全国农垦1700多个国有农场分布在880多个县级行政区,通过农垦“三大建设”,将不断提升农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以及重要战略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发展。
科学理解“三大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垦“三大建设”目标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对应的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要不断改善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加快用现代设施、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建设现代农业大企业,对应的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完善治理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加强科技创新,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大产业,对应的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要采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化营销技术、多样化商业模式等,促进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产业韧性。
对标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农垦“三大建设”分两个阶段目标:到2029年,建成一批物质装备强、供给保障强、技术水平高的生产基地,建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示范引领力强、创新带动力强的农垦企业,建成一批体系全、韧性强、活力足的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以智慧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现代化物流、专业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到2035年,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农业经济布局和结构更加优化,基本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的现代农业大基地
优化大基地区域布局。一是保障粮油供给安全大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等垦区要持续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夯实生产基础,稳定种植面积,推进“四良”融合,提高粮油稳定安全供给能力。二是保障棉花供给安全的大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加强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盐碱地治理及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数字化,提升优质商品棉产量和品质。三是保障糖料供给安全的大基地。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垦区要继续深耕高糖甜菜和糖料蔗“双高”种植基地建设,推广新品种,应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糖料生产能力。四是保障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的大基地。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等垦区要加强天然橡胶资源保护管理,加快老旧胶园更新改造,推动割胶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在特种胶园率先推广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收储、统一运输、统一加工标准的生产管理模式,切实保障国家天然橡胶稳定供应。五是保障大中城市农副产品供给的大基地。北京市、天津市等垦区要强化“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产销对接,增强主要农副产品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六是特色产业大基地。浙江省、福建省等垦区要打好“品种培优、品牌塑造、展示推介”组合拳,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引领带动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突出大基地专业化功能化建设。一是粮油畜禽种子供给基地。发挥垦丰种业、首农畜牧等种业企业机制灵活和应用研究能力较强的优势,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大幅提升单产、性能、品质的新品种,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二是农机现代化智能化引领基地。推广使用大中型、多功能、高性能、智能化农业作业机械,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全程使用智能化农机装备、支持数据驱动决策的智慧农场、牧场、渔场、胶园。三是先进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基地。强化优良品种、适用技术、适配农机集成创新和熟化应用,创造区域性农业生产综合解决方案。积极向地方输出农垦标准、模式和技术,示范引领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加快建设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大企业
打造农垦企业矩阵。一是做实农场企业公司。完善农场目录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场设立、撤并审批机制。优化农垦国有土地使用经营管理制度,强化农业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构建农场与产业集团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实施欠发达国有农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分类推进主导产业提档升级。二是做强农垦企业集团。具有潜力的大中型农垦企业集团要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收购、控股优质企业和资产,努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链主”企业。新组建的农垦企业集团要不断整合资源、开拓市场,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壮大农垦企业实力。三是培育食品产业头部企业。鼓励农垦企业集团发展粮油糖等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业态,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和食品供应体系,打造一流现代食品企业集团。四是打造对外合作龙头企业。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围绕重点合作领域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优化布局,面向国际加强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带动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深化集团化企业化改革。一是持续深化垦区集团化改革。已经组建的农垦集团要加快构建现代企业集团管理体制,归属市县管理的垦区要加快组建区域性农垦集团,促进国有资源资产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二是加快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已纳入集团化管理的农场要加快完成公司制改制,尚未纳入集团化管理的农场要强化经济功能和经营能力。继续推进办社会职能改革,逐项化解社会负担。三是完善农垦土地管理利用。健全国有农用地产权体系,遏制非法占用农垦土地的行为。稳妥推进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规范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凸显农垦土地价值。四是创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更广更深落实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落深落实。五是加强农垦行业管理能力建设。完善行业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厘清职责边界,落实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指导管理农垦系统的职责,凝聚推动农垦改革发展的工作合力。
加快建设安全韧性强的现代农业大产业
建设农垦产业集群。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将国有资本更多向粮油、棉花、天然橡胶等基础性产业集中,向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等农业产业链下游布局,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主导产业的生产管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二是做大优势产业。聚焦优势产品、关键技术、重要环节,优化生产要素组织方式,建立健全农垦团体标准体系,培育打造“中国农垦”品牌体系,形成具有领先市场份额、良好品牌知名度、较高客户忠诚度的优势产业。三是做优特色产业。以大食物观为指导,统筹推进多种业态发展、多种功能开发、多元价值实现。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培育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生物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进垦垦协同共建产业集群。利用农垦地域分布广、产业体系健全优势,推进差异化布局和功能化联合,实施产业共建,开展业务协同,形成跨区域协同的农垦产业集群。二是推进垦地合作延长产业链。以“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为切入点,垦地共谋区域布局、共组专家队伍、共建产业集群、共创展示样板,推进城乡及垦区一体化协调发展。三是推进社会资源助力产业升级。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垦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农垦企业嵌入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链条,提升市场竞争力。搭建科企合作平台,提升农垦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完善“三大建设”保障机制
强化改革创新。统筹农垦改革和国企改革要求,加快推进政企分开、社企分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建立农垦履行使命任务评价制度,完善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业经营体制,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农垦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农村领域重点专项等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强化政策保障。将“三大建设”作为“十五五”农垦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将农垦全面纳入各级各类发展规划,以及强农惠农富农和改善民生政策覆盖范围。强化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力度,健全多元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分配制度,建设强有力的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和农工队伍。强化文化传承。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农垦精神,打造农垦博物馆等“沉浸式”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农垦精神实践活动,将农垦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转化为推进“三大建设”的新动能。
作者: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理论学习中心组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