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八团的稻田里一片繁忙景象,职工们将小龙虾苗投入水稻田中。
“今天投放的已经是第四批虾苗了,这些虾苗全部来自我们团自己的培育基地。”六十八团六连连长陶志强介绍道。
2022年起,六十八团开始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在稻田地里养殖小龙虾、螃蟹、稻花鱼,形成“稻在水中长,虾蟹水中游”的生态循环模式。
养殖初期,合作社收购湖北、东北寄过来的虾和蟹,因为运输成本高,投放过程当中对虾蟹的损伤大,且难以适应本地气候,成活下来的只有三分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六十八团建立了小龙虾养殖基地,并在2023年投入使用,今年终于实现了小龙虾的自主培育养殖,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成活率。
经过近两年探索发展,六十八团已建立起稻虾繁育基地,共有繁育池塘500亩,今年共辐射带动了6000亩的稻虾共作,初步摸索出了一套稻虾蟹立体养殖模式。“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农民不单有稻田的一份收入,虾蟹又加一份收入。据测算,采用“稻虾共作”模式,种植成本降低,水稻品质提升,每亩地可增收近1000元。
位于六十八团的可克达拉市新奇特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着力打造新研发农产品“血米”。血米的稻谷外观呈红色,富含大量花青素以及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既可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血米茶。“血米茶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销量持续增长。”六连职工周仁洪说。“稻虾共作”模式下产出的血米没有农药污染,品质更优,这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为促进农文旅深入融合发展,六十八团做足“农”文章,打造“衍生品”深挖稻作文化,以长丰稻作文化AAA级景区为核心区,依托团场现有生态环境优势和各类丰富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让稻作文化与职工群众文娱活动有机结合。通过每年定期举办插秧节、农民丰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以传统农耕仪式唤醒文化记忆。同时开展稻田画创作,以大地为画布、稻苗为颜料,呈现艺术与自然交融的视觉盛宴。从2017年起,六十八团开始尝试创作稻田画,如“奔腾吧,六十八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不同主题的稻田画相继诞生。站在观景台上俯瞰,一幅幅精美的稻田画就像大地的艺术杰作,栩栩如生,吸引着疆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也有力推动了六十八团文旅产业的发展。
今后,六十八团将继续深化“稻虾共作”模式,拓展产业链,以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为职工群众铺就更广阔的致富之路。
作者:孙晓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