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家团赴德阳乡村“把脉开方” 浙川共探乡村运营新范式

2025-08-02 17:2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忆宁 作者:张艳玲 姚汶男

7月29日至30日,在四川德阳市旌阳区举办的一场乡村运营试点二期培训暨浙江经验分享活动,跳出了“单向输出”的传统协作框架——浙江经验入蜀“造血”的同时,旌阳区创新的“1+1+N+N”乡村运营模式也将首次被引入浙江实践。这场“双向赋能”的探索,让浙川东西部协作在乡村振兴领域有了新范式。

图为乡村运营试点二期培训暨浙江经验分享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协作的“双向性”。

浙江带来的,是“千万工程”沉淀的实战经验。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绍麒,首批“千名乡村CEO”优秀学员徐登朝,以及四位分别擅长产业聚集、生态景区、非遗、资源约束型村庄运营的浙江“实战教头”组成“智囊团”,既有“乡村DNA挖掘”“农文创开发”的产业培育方法论,也有“短视频直播引流”的数字化实操方案,直指旌阳试点村“资源散、资产少、竞争力弱”的共性难题。

而旌阳输出的,则是经过本土化验证的运营框架。其“1+1+N+N”模式(一个领导小组、一个运营中心、N个强村公司、N个乡村运营师),因精准破解资源整合难题,被浙江专家评价为“可复制的基层实践样本”,即将在浙江乡村落地测试。

培训不止于课堂。7月30日,浙江专家团队兵分四路,深入红伏村、仙桥村、东美村、高槐村,开展“一村一策”的实地“诊疗”。

在东美村,针对“油菜种植强、加工弱”的短板,专家陈文耀提出“合作社+加工企业+电商”闭环方案,通过统一包装和溯源体系提升溢价;红伏村则借鉴临安指南村经验,被专家王泽敏规划为“反向研学基地”,以“孩子带家长”的双向流量激活业态;仙桥村围绕“千年树”非遗资源,专家宋凯提炼“祈福”主题,指导规划系列特色营销内容,让沉睡文化变增收引擎。

围绕“资源薄弱村如何突围”,浙江专家、本地运营师、村党支部书记展开热烈对话。针对“路网不完善制约旅游发展”的困惑,浙江专家郑樟银分享了小昆村“先修产业路,以初期运营收益反哺基建”的良性循环经验。就“设计师思维落地乡村”的议题,高槐村运营师李红影与专家宋凯达成共识:从低成本文创市集、艺术装置等“小而美”项目入手积累口碑,再逐步扩大规模。

研讨成果迅速转化为长效机制。会上,浙旌双方共同建立了帮扶联络机制,为旌阳运营师提供持续性线上指导。尤为瞩目的是,浙江省乡村促进会副秘书长庄庆超在总结中指出:“浙川协作的核心,是将‘千万工程’方法论转化为‘旌阳实践’的施工图。”

活动尾声,旌阳区乡村运营中心与浙江芒种乡村运营公司联合发布了《旌阳区乡村运营试点村商业白皮书》招商实施计划,旨在吸引更多浙川资源落地旌阳,为乡村运营的持续深化和产业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姚汶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