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水产养殖业充分发挥科技服务队力量,以科技为引擎,聚焦稳产保供、设施升级、特色培育三大任务,将技术服务精准送达塘边池畔,有效助推了全市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精准服务到塘边,筑牢产业“压舱石”
今年以来,科技服务队始终将养殖主体的需求放在首位,活跃在生产一线,深入全市76家水产养殖经营主体,累计开展现场技术指导与服务103次,面对面为养殖户排忧解难,成功解决了包括苗种选择、病害防治、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等在内的50余项技术难题。同时,按照关于规范用药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的部署要求,服务队广泛开展了规范使用渔药投入品的科普宣传活动,发放禁用渔药清单300余份,累计完成20余批次苗种检疫工作,为保障全市水产品稳定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引种推技求突破,点燃发展“新引擎”
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是科技服务队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服务队成功引入了澳洲淡水龙虾、中华绒螯蟹(含良种“江海21号”)、加州鲈等三个市场前景好、适应性强的特色养殖品种,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广了稻渔综合种养、盐碱水域绿色高效养殖、水质调控关键技术以及南美白对虾“棚塘接力”养殖等4项主推技术模式,推广面积达到 2.65万亩,为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乌审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首获成功,单产达8斤/立方米,推动全市设施渔业(除螺旋藻外)水体规模跃升至2万立方米。
项目引领破瓶颈,科技赋能“盐碱滩”
科技服务队积极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的落地实施,以项目为纽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示范了“多元盐碱水增养殖”和“盐碱未利用地田塘降盐综合利用”2种创新模式,示范面积达4000亩。实施了盐碱地对虾养殖技术推广项目,在200亩核心示范区探索“主养鱼混养虾”和“主养虾混养鱼”的生态高效模式,带动12家养殖主体共同参与技术创新。实施盐碱地设施化“棚塘接力”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构建和优化了“棚塘接力”模式,建立示范点3个,推广面积200亩,为盐碱地渔业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亮点纷呈树标杆,彰显科技“硬实力”
针对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这一行业难题,科技服务队持续探索,成功将养殖尾水与农田灌溉相结合,创新研发出“一种盐碱地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处理系统和方法”,并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开辟了新途径。完成了对《螺旋藻养殖技术规程》和《螺旋藻粉生产技术规范》两项地方标准的整合修订,新起草了更为完善的《螺旋藻生产技术规范》。完成了草鱼、鲤鱼地方标准制定和南美白对虾地方标准制定,为全市水产养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下一步,鄂尔多斯市水产养殖科技服务队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持续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技术,不断深化特色品种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养殖户,不断提升本地区水产养殖的科技水平和综合效益,继续书写科技兴渔的新篇章。
作者:孙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