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峰浪尖显担当 ——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党员干部抗洪抢险群像记

2025-08-04 18:10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燕 作者:芦晓春

近日,一场极端强降雨突袭了北京市密云区。在该区大城子镇,洪水肆虐,道路中断,通信失联,多个村庄瞬间成为“孤岛”。

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大城子镇的党员干部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在洪峰浪尖上筑起了一道道守护生命的堤坝,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抗洪壮歌。

徒步挺进孤岛的“希望使者”

当暴雨倾盆而下,梯子峪村瞬间被洪水围困,水、电、路、通信全面中断,成为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失联30小时后,梯子峪村党支部书记历尽艰辛抵达镇政府报告灾情。为准确掌握一手情况,制定救灾方案,安抚村民情绪,急需派遣一名机关干部冒险入村。面对入村通道断绝、需攀越山岩、跋涉险滩的生死考验,年轻干部曹树森主动请缨:“我是党员,也是退役军人,让我去吧!”

平日仅需5分钟车程的距离,曹树森徒步穿越了重重险阻,翻山越岭整整2个小时,终于抵达了被洪水围困的梯子峪村。他的到来,如同穿透黑暗的一束光,为翘首以盼的村民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曹树森迅速进入角色。他挨家挨户摸排受困人员情况,建立详细的受困人员台账,用温暖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安抚受灾群众:“大家好,我是镇党委派到咱村的干部,我们已经协调了各方力量开展救援,很快就会打通道路,吃的喝的也马上想办法送进来,请大家不要恐慌,党和政府绝对不会丢下咱们!”他高效组织生活物资的调配和分发,确保了村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梯子峪村分为3个自然村,村民张大爷和老伴居住在距离村委会3.5公里外的山头上,道路损毁严重,车辆无法通行。为了将救命物资送达,曹树森肩扛手提近30斤重的物资,在泥泞的山路和水毁路段艰难往返。双脚磨破肿胀,他咬牙坚持;深夜山路崎岖,他毅然决然地登山往返7公里,只为确认村民安危。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曹树森强忍伤痛和饥饿,少饮少食,甚至一度虚脱,却始终坚守一线,婉拒轮换:“我还能再坚持!”他的坚守,让村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在他的努力和各方支援下,各种物资已源源不断输送到梯子峪村,8名村民通过直升机安全转移,入村道路初步打通,村民生产生活有序恢复。

离任第一书记心系“家乡”千里驰援

洪水无情人有情。当大城子镇遭遇洪涝灾害的消息传来,虽已完成任期返回原单位,但曾在此挂职的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们的心,却始终牵挂着这片他们倾注过汗水、视作“第二故乡”的土地。

灾情就是集结号。第一书记们迅速通过微信群发起募捐倡议,“伸出援手,帮助大城子镇的父老乡亲渡过难关”的号召得到积极响应。短短时间内,来自18名第一书记的9000元善款迅速汇集。大家群策群力,争分夺秒将捐款转化为灾区最紧缺的物资——200箱矿泉水和110箱方便面等,第一时间协调运往大城子镇。

“大城子是我们共同奋斗过的地方,乡亲们就是我们的亲人。”第六批第一书记代表窦泽鑫动情地表示,“虽然力量有限,物资不多,但这是我们离任后始终如一的牵挂。希望这些物资能帮乡亲们暂渡难关,重建家园。”这份饱含深情的援助,如同雪中送炭,及时送达灾区。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集体行动之外的个体牵挂。原张泉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腾,心系自己曾经工作与生活过的村庄,在救灾物资送达后不久,又单独驱车重返张泉村。他不仅带来了个人额外捐赠的救援物资,更深入到村民家中,实地看望慰问了2户村民。他与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他们的目前情况,并鼓励他们一定能共渡难关。“看到熟悉的乡亲们受灾,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东西不多,就是想尽一份心,回来看看大家,知道你们安好才放心。”李腾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第二故乡”的深切挂念。

“第六批第一书记们的善举,不仅送来了急需的物资,更传递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心系群众、勇于担当的本色。”大城子镇党员干部对第一书记这份深情厚谊深表感谢。

一日大城人,一生大城情。第六批第一书记们离任不离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家乡”的责任担当,他们的爱心如同穿透阴霾的阳光,温暖着受灾群众的心,也为大城子镇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注入了信心与力量。

在激流中化身“生命摆渡人”

暴雨如注,洪水滔天。在险象环生的危急时刻,大城子镇农业农村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北沟村包村干部张印如,化身“生命摆渡人”,用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诠释了“群众在心上”的千钧分量。

7月27日,密云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张印如第一时间深入北沟村,与村党支部书记巡查低洼区域,查看人员安置情况。28日凌晨3点许,暴雨未歇,洪水漫街,他仍在村里逐户拍门示警。凌晨4时,考验骤然加倍。他接到镇政府紧急电话:南沟村有房屋倒塌导致村民被埋。他火速驾车赶往集结抢险队,却因南沟村口道路尽毁受阻。几乎同一时刻,北沟村党支部书记紧急来电:老庙沟村张朝荣、李荣云母女被困,洪水已快涨至炕沿,半身不遂的老母亲危在旦夕!

“兵分两路!”张印如瞬间决断。他命令一名抢险队员带队设法进入南沟村,自己则带领另一组人员,一头扎进暴雨夜幕,目标直指已成孤岛的老庙沟。通往老庙沟的道路尽数被洪水吞没。张印如果断下令:“徒步!”带队向东绕行准备从东山入村。途中偶遇刚从村委会逃生出来的老主任马瑞志。听闻救援目标,马瑞志毫不犹豫:“跟我走!”张印如身先士卒,带领队员紧跟其后,沿着猪场湿滑的外墙向上攀爬。泥石流擦身而过,滑坡体不断滚落,每一步都踩在生死边缘。他不断提醒队员注意安全,自己却始终冲在最险处。终于抵达求救人员房屋西侧上方,看到李荣云站在窗台上呼救,但一道陡峭山坡成了最后屏障。

“没时间了,滑下去!”张印如话音未落,已率先从陡坡滑降,多名队员紧随其后并因此受伤。他们跳进齐坑深的洪水院落,发现大门被冲开,漂浮物死死堵住出水口。张印如带头扑向淤堵点,双手在冰冷浑浊的洪水中奋力扒挖,与死神赛跑,险情暂缓,老人得救于倾覆之前。

此时北沟村党支部书记刘亚利也冒险赶来。洪水未退,转移无路。尝试多种方案失败后,一根长绳成为最后的希望。“我们三个先过,固定绳子!”张印如没有丝毫犹豫,与王树奎、陈田生三人手臂死死相扣,拽紧绳索,踏入汹涌激流。行至中心,一股巨浪猛地打来,三人脚下失控齐齐滑倒!承载希望的绳索突然断裂,三人如断线风筝,瞬间被狂暴的洪水吞噬卷走。万幸被冲至一处漩涡。千钧一发之际,在后方接应的刘亚利书记和村委刘桂良不顾自身安危,扑向水边,拼尽全力将陈田生拽出,三人又合力将张印如、王树奎拖回岸边。冰冷的河水、瞬间的濒死体验,让刘亚利后怕痛哭。浑身湿透、惊魂未定的张印如,却第一时间抹去泥水,沙哑着嗓子安抚众人:“别慌,人都在就好!”

从4点17分接到求救电话到全员脱险,张印如和他的队员们已在暴雨洪水中连续搏斗了超过五个小时。当脱险的母女与亲人相拥而泣时,张印如疲惫的脸上才露出一丝宽慰。“看到洪水快淹到炕沿,听到求救的声音,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快,再快一点,必须把人救出来!我们是干部,危急时刻,群众指望的就是我们。”回顾惊魂一夜,张印如语气平静,“绳子断了被冲走那会儿,现在想想确实有点后怕,但看到人安全了,所有的冒险都值了。”他的话语朴实,却字字千钧。

洪水滔天,方显英雄本色。在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大城子镇还有许多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抗洪抢险的一线彰显基层党员干部对人民的赤诚。他们的身影,是风雨中最坚固的“生命之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