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亮相就签千万大单,西南大学“限白一号”家蚕新品种为什么火?

2025-08-04 22:03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何沁屿 作者:邓俐 邓佳星

8月1日,北京农业科技大市场建设工作启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交流路演现场,一项家蚕育种成果引发围观: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研发的“限白1号”家蚕新品种,不仅被专家组评估为1200万元经济价值,更当场与山东广通蚕种集团签下1000万元合作协议。这个能让蚕卵“自报性别”的新品种,为何刚亮相就成“香饽饽”?

一问:卵色分黑白,破解了哪些行业痛点?

“雌卵黑、雄卵白,机器一眼就能分清。”代方银教授展示的蚕卵样本,揭开了核心技术——通过基因标记技术,让雌雄蚕卵在胚胎期就呈现明显卵色差异,实现自动化精准分选。

这恰恰击中了蚕业生产的三大“老大难”:传统蚕种生产依赖人工鉴别蛹期雌雄,不仅效率低(一人一天最多处理3000粒),还易损伤蛹体;雌雄混养导致蚕茧物理特性差异大,缫丝均匀性差,制约生丝品质;现行单养雄蚕品种因依赖致死基因,雌卵胚胎期死亡,种卵利用率仅50%,制种成本翻倍。

“‘限白1号’从源头解决问题。”代方银解释,雌雄卵均可存活,种卵利用率提升至100%;搭配卵色分选机,准确率超99%,效率比人工高200倍,人力投入减少90%,彻底化解了人工分选的时间与成本压力。

二问:分养分缫,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联合研发单位四川三台蚕种场的试验基地,这项技术的效益已清晰显现:通过“分选-分养-分缫”全流程测试,雄蚕茧料丝转化率更高、生丝品级更优,雌蚕茧适合开发多样化制品,生丝纤度均一性大幅提升,达到国际高端丝绸原料标准。

“综合效益比传统模式提升20%以上。”代方银算了笔账:仅种卵利用率从50%到100%的跨越,就使每张蚕种产出效益翻倍;加上分选环节降本、分缫后品质溢价,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分到“科技红利”。山东广通蚕种集团负责人直言:“这就是我们果断签约的原因,计划尽快在主产区推广,让农户早受益。”

三问:从实验室到市场,凭什么能引发产业变革?

这项成果的“火”,并非偶然。重庆市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专项、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经费支持,为团队8年攻关保驾护航;与四川三台蚕种场的联合研发,让实验室成果快速适配田间生产。

“它标志着家蚕育种从‘经验选育’迈向‘精准设计’。”业内专家评价,“限白1号”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茧丝品质、经济效益“三提高”,更推动蚕桑产业向智能化、高值化转型——这正是它刚亮相就“圈粉”市场的核心密码。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