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产能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 【详细】
当1949年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农民看到了拔除“穷根”、开启美好新生活的曙光;75年后,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照进现实… 【详细】
农事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餐桌丰盈成寻常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我国蔬菜产业、畜牧业、渔业发展突飞猛进,居民餐桌上的时蔬品类越来越丰富,肉蛋奶鱼的供应从严重匮乏到丰盈… 【详细】
农事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寻路善治筑根基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 【详细】
农事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文明之花绽乡野 你能想象在北方农村的玉米地里吹奏西洋乐器的画面吗? 位于河北省中部的武强县周窝村,是一座被音乐包围的村庄。走在村里,你会发现,无论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到处都能… 【详细】
农事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深化改革激活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农村土地制度展开了三次重大变革。以处理好土地和农民的关系为发轫,农村生产要素活力不断释放,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 【详细】
农事
共和国75周年礼赞 | 沃野流金富盈门 从贫穷的历史走来,一步步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在新中国的任务簿上,让万顷沃野遍地流金,让亿万农民过上富裕富足的好日子是其中的“光荣一页”。 【详细】
农事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对外合作结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把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必由之路”的历史规律,奉行互利… 【详细】
武陵山脉腹地的一个山村里,70岁老人石顺莲停下手中的针线活,穿上一整套精美的苗绣服饰,趁着夜幕尚未完全降临,赶向村委会。在那里,她亲手绣出的苗绣将通过村团支部书… 【详细】
在江南水乡的温柔怀抱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蒋巷村,它静卧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南一隅,沙家浜的潺潺流水见证了这里从荒芜到繁荣的华丽蜕变。 【详细】
村庄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乌蒙深处担使命,拔掉穷根奔共富 在这段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无数带领广大群众攻坚克难、脱贫攻坚的先进个人涌现出来。其中,在贵州西部崇山峻岭之中,带领岩博村村民“众志成城拔穷根”的余留芬,正是其… 【详细】
村庄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好日子从一张“红手印”契约开始 40多年前一个冬夜,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村头的茅草屋召开秘密会议,联名签下了“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这个挣扎求生… 【详细】
村庄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在“新”同花,求解融合新路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一路风雨兼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故事被人铭记。1980年6月18日发生的“向阳摘牌”应该算一件。这一天,四川省广汉市向阳公社顶… 【详细】
村庄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在梁家河,读懂乡土中国 从1949年到2024年,从梁家河村到全中国,历史的大跨越、大转折见证了中国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见证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见证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 【详细】
一路走来,余村的发展与命运都与那山、那水紧密相连。在“改革先锋”余村原党支部书记鲍新民的理解中,从面临“成长的烦恼”,到一跃成为令人瞩目的“生态明星村”,余村始… 【详细】
樟树不语,却是历史的见证者。如今40多年过去了,合寨村的大樟树亭亭如盖、苍翠欲滴,树下的石碑上镌刻着“中国村民委员会发源地”几个大字。82岁的韦焕能在大樟树下向… 【详细】
人物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胡小燕:我身后是两亿多农民工兄弟姐妹 1998年,从老家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秀观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不停换乘汽车和火车,三天三夜才到达佛山市。“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在10年前的1988年,已有约… 【详细】
人物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好日子从一张“红手印”契约开始 40多年前一个冬夜,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村头的茅草屋召开秘密会议,联名签下了“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这个挣扎求生… 【详细】
人物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乌蒙深处担使命,拔掉穷根奔共富 在这段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无数带领广大群众攻坚克难、脱贫攻坚的先进个人涌现出来。其中,在贵州西部崇山峻岭之中,带领岩博村村民“众志成城拔穷根”的余留芬,正是其… 【详细】
人物
共和国75周年礼赞丨郭凤莲:幸福是靠艰苦奋斗干出来的 大寨村,这个太行山腹地的小村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村民们挥着䦆头、担着箩筐,仅凭人挑肩扛,发挥集体的力量,搬山填沟、兴修水利,在贫瘠的山梁上造出片片梯田。 【详细】
一群年轻的研究者迫切地想记录下那代农村人与土地的故事。 >>
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 >>
一张全家福,是离散家常,也是时代背景。 >>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