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致富 详情
建个咱村微信群,一起团购吧
  • 编辑:裴逊琦
  • 作者:陈艺娇
  • 2021-08-23 18:10:01

“一样是生活,这里会快乐些。”自从成为乡村团购的店长,现在的彭钰瑶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从长沙回到农村老家,湖南邵阳洞口县的90后姑娘彭钰瑶选择了和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的生活。两年前,就职长沙一家培训机构的彭钰瑶偶然间听朋友说起,可以在家乡开一家兴盛优选店,村民线上下单,店铺负责线下进货,最终将商品送到村民家里。大到冰箱、彩电,小到一条鱼、一捆菜,都能享受次日送达。

建个咱村微信群,一起团购吧

湖南邵阳洞口县

“这太方便了。”农村走出的彭钰瑶从开始就感知到了这件事的“价值”所在——社区团购进入乡村,不仅解决了疫情期间乡村的购物需求,也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带动乡村的消费升级。没有经过太多犹豫,她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乡邻里。说熟悉,这是她从小长大生活过的地方,村里六七十户人,叫声“爷爷、奶奶”“叔伯阿姨”都能攀上点关系;说陌生,离开家已经多年,村里老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以前。城里人早就用溜的网购,对于久居农村的人来说就难以接受:“怎么在微信里一点,东西就到家了呢?”“我付了钱,东西没送来怎么办?收到假货又怎么办?”

彭钰瑶的办法很简单:让他们喜欢上自己,并且因为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做的事。

建个咱村微信群,一起团购吧

彭钰瑶在送货

一开始,彭钰瑶并不着急推荐自己的平台和产品,性格热情的她闲着没事就到村里溜达,见人就打招呼、混脸熟。村里的老人和儿童居多,彭钰瑶就会耐心地教大家如何使用手机:开始是学习微信聊天、视频通话,慢慢再学会加群、购物。“他们愿意相信我的话,也愿意支持我的工作,慢慢这些东西就更加容易渗透到他们生活当中。”

建个咱村微信群,一起团购吧

彭钰瑶在教村民们下单

一次送货,彭钰瑶远远地就看到了村里的一对留守老人颓然坐在家门口。原来是她经常去探望的杨爷爷和黄奶奶,半夜摸黑起夜,把腿摔伤了。老人看见她一下就哽咽起来,仿佛看到亲人一般。在送老人去卫生院的路上,彭钰瑶感到一阵心酸。“我觉得我做的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重要的是老人的一种期盼,它是有人情味的一个东西,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样的事情多了,彭钰瑶就有了更深的思考。像杨爷爷、黄奶奶这样的留守老人在村里有二十多家,他们大多深居简出,生活所需都依靠他人代送。农村老龄化和年龄的断层让彭钰瑶多了一份使命感:如果村里多一些自己这样的年轻人,一定又是另一番朝气蓬勃的景象。

建个咱村微信群,一起团购吧

彭钰瑶在送货时探望村里的老年人,帮他们和家人视频通话

理想照进现实总需要一些时间,好在变化还是有的。乡村团购做得时间长了,彭钰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知道村里有了这个平台,纷纷要求加入她的团购群,时不时就会直接在里面下单,把自己的关心和想念通过这种方式送到家乡的老人孩子手里。

这个如今已有118人的微信群,仿佛成为一个线上的村落,而彭钰瑶也变成了村里的“管家”:老人们都盼着她来,每次必然要招呼她:“瑶瑶过来了”,然后塞上几个水果、一把糖,把她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而孩子们放学后都会冲到她的家里,打听自己的爸妈有没有买东西回来。

如果说通讯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乡村团购奠定了技术土壤,那么微信生态则为其提供了场域(微信社群)和工具(小程序)。“大家可能不会用特别复杂的APP,但在微信小程序上下单,这种操作对他们来说十分便捷,而微信群也能把大家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满足更多的情感需求。”

建个咱村微信群,一起团购吧

村里的微信群

城市和农村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它们中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血脉联结。互联网的下沉建立了数字的城乡通道,但仍需要连接的纽带——人。“我特别愿意成为这个纽带,把这两种情思,把乡村和城市两三代人的感情连接起来。”彭钰瑶说。

改变是双向的。彭钰瑶把一种新的数字化生活方式带到乡村,乡村也在治愈着她。

回到家乡后,彭钰瑶感受到最强烈的变化就是整个人更“踏实”了。“以前在大城市,你每天忙忙碌碌,但其实你并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很少去感受大自然,也很少感受身边的人情世故。回来以后,你感觉心沉静了,无意义的欲望少了,你就会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现在的彭钰瑶,每天五点半起床,先是到田埂间慢跑一小时,上午简单地收拾家务,到了中午,送货的蒋师傅到了,她就开始了忙碌:收货、领货、配送、打扫店铺、整理货架……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自己一个人看看书、写写日记。少了逛街消遣的习惯,现在,她喜欢穿着几十块的球鞋和T恤,走在村里洒满阳光的土路上。

建个咱村微信群,一起团购吧

跑步是彭钰瑶保留的生活习惯

“我觉得人还是要有一个梦想。有了梦想,人活得会更加有劲儿。”对于彭钰瑶来说,借助数字助农的力量,用双手建设美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就是她前行的目标和方向。未来,她想呼唤更多的青年人回到农村来,给村里的留守儿童办一个兴趣学校,让这里的孩子也和城市的小孩一样,放学课后多学点课外知识。

这是彭钰瑶的梦想,也是让她快乐的那股“劲儿”。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