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海龙再腾飞
本报记者邓俐
找准适宜村庄发展的路子
曾经长期落后的村庄,17年来经济持续跃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海龙村在我国西部城市郊区崛起,取得的成就正在受到愈来愈多干部、群众的称赞。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化、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关键都在于按客观规律行事。
海龙村党组织的同志懂得发展是自己的第一要务,他们在抢抓机遇、谋划发展起步时就意识到,由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已不适应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的要求。于是他们引导农民创新组织载体,完善生产关系,通过各种股份制形式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使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在全体村民共建家园、共享成果进程中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海龙村党组织带领群众闯出一条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建共享的路子告诉我们,从实际出发学习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对农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海龙村村貌。
海龙女子管乐团
海龙村“花果山色”观光果园。均为资料图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宽阔的广场上,男女老少和着欢快的节拍跳起“坝坝舞”;广场周边,宽阔的街道两旁,房屋粉墙黛瓦、鳞次栉比,一幢幢联排别墅错落有致,一片片厂房仓库整齐划一……这是重庆市九龙坡区丘陵地带的白市驿镇海龙村的真实图景。
经过17年的发展打拼,海龙村共引进企业200多家,经济总产值达40亿元,上缴税利50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1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万多元。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文明村”和“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区”等殊荣,并于2017年获选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外界为海龙村起了个名头“中国西部的华西村”。
时值深秋,海龙村村民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画卷中,海龙村——这个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小村庄的注脚,格外醒目。
发展关键:
选好带头人,打造好班子
10月17日,2018年重阳节这天。海龙村66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齐聚海龙广场,参加村里的“重阳节坝坝席”,所有人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村民眼中的鄢书记,此刻正一个人默默站在角落里瞧着这一切。从38岁返村算起,鄢静把男人事业的黄金期都献给了故乡,他见证了一个欠债73万元的山区贫困村凤凰涅槃的过程。
海龙村地处中梁山西麓的城郊结合部,属重庆西城规划区。2001年12月由原海螺村与龙台村合并而成,故取名海龙村。全村面积仅2.6平方公里,村民1951人。当时,村集体负债70多万元,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2000余亩耕地撂荒达40%,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全村只有一条1.3公里长的机耕路,80%的群众散居在土房里,村居环境十分恶劣。村里干群关系紧张,村民“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上访不断,社会治安问题频发,是个出名的穷村、乱村。由于“留守”人员年龄老化、能力弱,村两委后继乏人、青黄不接,加之村里宗派矛盾激烈,连续4次选不出村党支部书记。
时值重庆市实施“能人治村”工程,在上级党委支持下,把在外走南闯北10余年的年轻党员鄢静动员回村,先任支部副书记,不久接任书记。
鄢静何许人?他今年48岁,23岁时入党,高中毕业后在本村务农,当过代课教师。1991年到青岛、烟台等地打工、经商,后来创建了一支70余人的建筑安装队。鄢静在外期间,同村里一直保持联系,在群众眼里他是全村第一个持“大哥大”、第一个买“125”摩托、第一个盖小洋楼的“能干人”。
2001年12月,海龙村党支部举行了第5次换届选举,经过“公推直选”,鄢静被推上了海龙村的“舞台”。从那时起17年过去了,同样是这块土地,同样是这些村民,海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任第一天,正值村里开展春节慰问活动。由于村集体安排不出一分钱,鄢静带头掏腰包,与其他村干部凑了800元,给全村每位80岁以上老人送上10元慰问金。很多老人拉着鄢静的手老泪纵横:“我儿子过年也没给我10元钱,你比我儿子还孝顺!”这让鄢静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撼。他没想到,买不到一包好烟的10元钱,乡亲们却看得如此之重。
他感叹道:曾去打工的烟台、青岛“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早就让老百姓住上小洋楼,为什么家乡多年仍“涛声依旧”、面貌不改?同样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什么别人在发展,我们不发展?
鄢静上任后召开第一次村“两委”会,他布置完工作宣布散会后,大家却待在会议室不肯离去。经“点拨”,原来是等着他按惯例安排“搓”一顿。当时的海龙村,村里已欠招待费3470多元。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们还想着吃吃喝喝。当即,鄢书记脑袋里有了主意,采取“划鸡脚爪”的办法,治村先治村干部。同时,鄢书记还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每次都由他自己划,每次都不划他自己,结果每次干部们都自掏腰包吃饭,还顺便请上了鄢书记。没过几次,就没有人在村里面等饭吃了。
临危受命的鄢静深知穷家难当,在他的理念中,治村先从“治人”开始,先教育村民如何做人,再教育他们如何做事,关键要教育干部群众如何从昔日的打麻将到用电脑,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厂房。
新官上任,鄢静的第一把火就很另类——军训!他从部队请来教官,组织全村干部,进行了为期15天的封闭式军训。刚开始时,干部们嘻嘻哈哈,队伍松松垮垮……如旁人所说:“农民穿军装,怎么都不像。”但鄢静要求教官,一切从严。习惯自由散漫的村干部,被严格执行不准请假、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喊累的“三不准”约束。一个星期后,村民“一个个头端正了,腰挺直了,有精气神了!”军事化的管理,树立了正气,提振了村干部的精神气,这一传统在海龙村延续下来,成为每三年换届后的标配。
第二把火是请市委党校教授给村民上课,讲危机意识,讲依法治村,大家还要讨论,结合实际讲心得体会。光练内功还不够,为理清发展思路,鄢静自掏腰包,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以及部分群众奔赴华西村、小岗村、大寨村等有名的村庄参观学习。
“带大家出来看,是让我们长见识,长思想。”鄢静反复提醒,“新农村绝不是片面建新村,最重要的是人,是农民本身的建设。”
鄢静的这几把火,“烧”掉了村民脑中的狭隘意识,“烧”开了全村的广阔视野。
决定因素: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
华西村,历来被誉为“中国乡镇经济的一面旗帜”,象征着农村集体经济从“样本”走向转型。能与之相提并论,海龙村究竟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
对比华西、大寨等村,村“两委”敏锐地意识到,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土地全部分包到户,集体经济归零,失去动员和组织群众的物质基础,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必然削弱。要改变这一切,必须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为发展、为民生,首先要修通村级公路,但当时村集体债台高筑,群众也不买账。因为公路要穿过自家的池塘,一位村民不同意给公路让道。”这位村民声称,除非鄢静下跪求她。面对此景,鄢静出人意料地跪下了。“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一跪,跪出了海龙村的发展,跪出了海龙村的希望。后来,修成后这条公路也被称为“鄢跪路”。不到3个月时间,村民集资38万元、投入12000多个劳动力,顺利打通4.6公里长的致富路。此后一年里,海龙村修建村级公路2条,硬化路面1.4公里,为招商引资打下了基础。
鄢静说,“机遇就是一个小偷,如果你不把它抓住,它会让你损失惨重。”
2003年初,重庆市主城区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一些中小企业急需寻找新的“落脚点”。于是,海龙村凭借距离主城仅有1小时车程的地理优势,将土地集中流转、修建厂房,进行招商引资。
为创造引进企业的有利环境,鄢静把已租用自家住房办厂的正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让给村里合作。在他带动下,村“两委”成员常用“不要问海龙村给了你什么,多问你为海龙村做了什么”来提醒自己。正是鄢静和“搭档”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勤勤恳恳干事、尽心为民创业的劲头,使群众觉得“党的好干部、好传统回来了”,鄢静也很快站稳了阵脚,这为海龙摆脱困境、打开局面奠定了公信基础。
在村民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海龙村实行“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形成的量差归集体所有,产生的价差归集体所有”的办法,让村、社集体挖掘到“第一桶金”。通过向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职工宿舍、商业门面出租等,以及组建建筑安装、环卫保洁等提供专业化、有偿化服务队伍,拓展服务范围,延伸产业链条,促使集体经济在海龙经济整体发展中节节攀升。
为做大做强集体经济这块“蛋糕”,村“两委”妥善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期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制定了村、社集体经济分配和使用的基本原则,即:村、社集体按年纯收入的10%提取发展资金用于滚动发展,6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教育培训等社会事务。2004年底,集体经济实现扭亏为盈。
2004年海龙村成立经济发展中心,采取“村委会+公司+股民”运作模式,利用首批流转的33亩土地,及群众集资入股的200多万元,修建1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先后引进企业153家,引资6亿元。2004年年底,海龙村集体经济实现扭亏为盈,迎来了发展的历史转折点。2005年海龙村被命名为重庆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16年海龙土地整治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截止到2017年底,海龙共有园区企业342家、个体工商户407个,一、二、三产总产值达60亿元,纳税总额近1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0万元。至此,海龙村在这条逆袭之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稳。
根本原因:
公开公正,共建共享
完成了海龙村的产业布局,鄢静等人开始筹划修炼“内功”——从财务管理上着手,完善内在造血功能,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型农村经济体系。
首先,海龙村施行了明确的村级财务审批、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任何人不得违反。无论是村委会、合作社、经济发展中心,还是新村建设项目部,其财务报销都必须提供原始凭证,经过经手人、验收人、财务主管、村主任、村支部书记、出纳、理财小组等7道关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供村民查阅的财务收支账册,均采取逐笔如实记录、逐月上墙公开的办法,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很快,海龙村的村务、财务公开管理得到了重庆市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被评为先进,作为典型向全市推广。2015年海龙村财务顺利通过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打破了农村财务管理最不能见光的说法。
谭善明永远记得他平生第一次参加“分红大会”。“没想到分到了6.5万元,他们说这就是入股带来的好处,可以分到大坨钱的‘红利’!”谭善明回忆说。在这次分红会上,谭善明作为村里入股最多的人,分红比例高达45%。其他参与分红的村民个个也是笑逐颜开。
尽管现场反响热烈,可外人很少知道,当初村集体为了筹建股份公司,尝试性地进行民间募资,不过募资过程却并不顺利。虽然村里专门召开了村民大会,村干部还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但大部分村民都对此持怀疑态度,就算入股也仅是拿出很少一点积蓄。
万事开头难,正是由于这次分红,让村民对村集体的发展有了信心,对村“两委”更加信任。
2010年海龙村开展“二次创业”,成立重庆海龙土地整治有限公司,进一步集约化整治宅基地,用节省出来的宅基地开发商贸等产业。
第二次募资时,村“两委”规定股本不超过500万元,但村民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前所未有地强烈,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入股发展集体经济。由于村民热情太高,争先恐后地排队交款,最后村“两委”破例吸纳了692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一些交不起股金的村民也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村里规定,除村民以个人名义入股外,还让16个村社全部入股,使全体村民共享胜利果实。这种“村委会+公司+股民”的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发展模式,使村民收入由单一的农业收入扩大到土地租赁、民房及门面出租、务工薪金、集体分红、社会保障金等多元渠道,集体分红等家庭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占到收入的20%以上。
2010年海龙村举全村之力,建成了占地200亩的原生态小区,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涉及住户1512户。村民们告别了原来的农村院落,和城里人一样住进了小区。这不单是居住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区、镇全额投资6500万元的前提下,建成长1142米、宽44米的海龙大道及其附属立交桥,一举突破海龙通往外界的交通瓶颈;开辟并硬化9.7公里的村内道路,形成了内畅外达的村级路网体系。新建集办公会议、教育培训、商务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竞博楼,以及面积逾5400平方米的乡村旅游文化广场;特别是按城市标准引进了一所设施一流、质量优异的海兴幼儿园。同时,积极引进水、电、气、视、讯运营商,实现了村内全覆盖,使全体村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了村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让农民变成了市民。
根本保证:
顺时应势,改革创新
海龙村从不是一个跟随大流、墨守陈规的村庄,相反,它是伫立潮头、引领潮流的先锋。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它常常打破常规,创下多项全国首创和全市首创。在西部片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它无疑担当着一位先行者、奋进者和开路者的角色。
海龙村的发展越来越好,鄢静又想到需要完善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便有了全国首个农民女子管乐队。
富裕起来的村民,特别是没有工作的农村妇女为打发时间,常会聚到麻将桌旁,一坐就是一天。为把妇女从麻将桌上拉下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展现当代农村妇女不一样的风采面貌,2011年8月1日,海龙村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农民女子管乐队。这支队伍的年龄落差很大,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近50岁。农村妇女玩洋乐器,并非这么简单,很多队员最初连乐器名字都叫不出来,乐理知识更是为零。由于条件受限,唯一的训练场所——村会议室,既没空调也没电扇,热天像蒸笼,农村妇女们就这样开始了音乐之旅。
训练也很枯燥,大家的嘴巴很快就吹起了血泡,有的队员甚至对黄铜过敏,嘴边起了一圈疹子,又痒又痛。“所有人无一幸免,但大家都在坚持。”队长王茜说起那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终于,每天的艰苦训练有了回报,不到一个月,她们就学会了演奏《我们走在大路上》和《欢送进行曲》。慢慢地,这支农民女子管乐队有了点小名气。如今的队员,在乡亲眼里俨然成了明星,镇上的大小活动经常邀请她们前去表演。
2012年,她们远赴上海参加第六届中国非职业优秀(交响)管乐艺术节,并荣获了优秀展演奖。可以说,这是海龙村在物质文明足够发达后,于精神文明建设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的一次成功尝试。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村官专属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开班,研修班里的学员是来自全国68个名村的书记。通过一年的学习,鄢静和67个同学建立起深厚情谊,并在学习之余陆续走访了其他名村。在鄢静的提议和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家华牵头下,一个计划油然而生——搭建全国村官产业联盟会馆,抱团发展乡村产业。回到海龙村后,激情不减的鄢静带领伙伴们立刻行动,整个项目总投资4亿元,总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共有4层楼,集展会、超市、体验、消费为一体。全国各地多个名村的特色土特产进驻会馆进行线下展示和销售,线上则打造面向全国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未来,村官会馆还将整合全国乡村旅游资源,带游客走进中国最美乡村。
2015年8月,海龙村修建了占地500平方米的全市首个村级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厅。它一方面代表着广大群众对“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警示着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展厅建成以来,共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镇、村干部2000余人次,成为海龙村又一张文化名片。
海龙村的快速崛起,昭示了中国西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从海龙村身上,我们看到了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希望所在,更看到了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方向和未来。现在,海龙村正以海一样的胸怀、龙一般的志向,继续积极寻求改革发展之路,以实现西部海龙的再次腾飞!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