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本网专稿 详情
村美业兴得利斯
  •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 编辑:刘菁
  • 2018-12-07 00:00:00

  村美业兴得利斯

徐春光本报记者吕兵兵

    村民在人工湖休憩。

    得利斯公司大楼。

 

   得利斯村村民新居。

均为资料图

    这是一只在诸城乡村远近闻名的“金凤凰”,不靠市区和城镇,没有矿产和美景,然而全村2800口人90%实现了在本村就业,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887元。

    这是一个“村企融合”发展的幸福新农村,村庄基础设施完善,又保留了传统村庄“居住独门独院,出门熟人社会”的乡土气息,村民普遍缴纳社保,就地享受着完全市民化的生活品质;

    这是一处在改革开放40年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明星村庄,从西老庄村到得利斯村,伴随着“但愿人长久、相伴得利斯”这句广告语,为世人熟知,催生了农业产业化这一宝贵经验

    ……

    深秋时节,伴随着涌动齐鲁的乡村振兴大潮,记者来到这里,深入探访得利斯村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发展经验,寻找该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对当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可鉴之处。

    改革开放之初的西老庄村是远近闻名的“高产穷队”,正所谓“穷则思变”,这里的农民为了改变生存现状,选择了“首吃螃蟹、勇敢探路”

    10月24日,沐浴着秋日暖阳,记者在得利斯村徜徉,颇多感慨涌上心头:整齐划一的居民二层小别墅错落有致,宽阔笔直的沥青路两侧人来人往,村内外商业气息浓厚,绿化带四季常青,街心公园景点遍布,企业厂房宽敞明亮……这是个“村”吗?它的确是一个村,是一个不靠城、不挨矿、没有好风景、没有交通和区位优势的普通村庄,是一个拥有700多户、2500亩耕地的山东典型村庄,原名叫做西老庄村。

    在西老庄人的记忆中,时光流转回上世纪七十年代,西老庄村的2800多口人,守着人均不足一亩的耕地过日子。“也不能说村里人不努力,但是土地就那么些,大伙儿辛苦劳作一整年,也只有好年景才有希望填饱肚子。那时候村里人对村干部的描述是‘辛辛苦苦几十年,没攒下粮食也没挣着钱,光棍子却拉起一个连’。大伙儿肚子都填不饱,光棍汉有二十多个。”今年68岁的村民郑刚烈说。

    彼时的西老庄村村民,风雨里劳作一年,靠着勤劳肯干,尽管粮食产量高出周边村庄一大截,却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高产穷队”的帽子一戴就是几十年。直到1978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不足9平方米,人均年收入才83块钱。为求生计,村里30多户共130人,甚至选择了背井离乡闯关东。

    常言道,穷则思变。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西老庄人动起了求变求富的心思。在这样的村情民情下,西老庄村里跳出来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他就是现任得利斯集团董事长——郑和平。

    “靠着人均不足一亩的土地,大伙儿也觉得不可能过上好日子,问题是出路在哪里?”时任村委会主任郑准茂说,“还是年轻人有想法,1984年,郑和平进了村班子,当选了村委会副主任,他带着一帮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主动为村庄找出路。”

    在经过外出考察和结合村庄发展实际的深思熟虑之后,西老庄村决定,办面粉加工厂。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土地承包到户之后,粮食产量上涨很快,周边很多村庄都有了剩余,却卖不出去;二是村民觉得,加工不是问题,如何卖出去才是关键,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粉成了当时的硬通货,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不愁卖。

    想法是有了,可是西老庄村人穷了几十年,村庄几乎没有积累,哪有那么多钱办厂?“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靠村里人集资。可大伙儿都穷怕了,这能行吗?万一都赔进去了怎么办?”郑淮茂说。

    挨家挨户做工作,东拼西凑借遍了亲戚朋友……在以郑和平为首的村干部的带动下,西老庄村人聚合起一切能用的力量,硬是东拼西凑了47万元,将面粉厂开了起来。这样的首吃螃蟹,为西老庄村换来了一个“大果子”:仅用一年时间,面粉厂就全部回本,并且还有盈余。

    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脱贫致富,还是如今的乡村振兴,村庄发展都需要带头人、领头雁,而对当时的西老庄而言,恰恰出了一个郑和平

    屋内窗明几净、家电齐全,庭院花草遍布、颇多情趣,村内设施完善、服务周全,领着不菲的退休工资,照看着上小学的孙子,闲暇时与老友下下棋、钓钓鱼,今年55岁的郑乐童,如今的生活可谓悠闲。“这三十多年的好日子,我们全村都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郑和平。”郑乐童不无感慨地说。

    1984年当选村委会副主任时,时年33岁的郑和平,已经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了近20年了。1985年,他承包经营的村办面粉厂当年实现利润28万元,按照承包合同,除了上交承包费6万元外,所剩22万元可以全部归他个人,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额财富。

    但郑和平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22万元全部交给厂里,自己和其他员工一样只拿普通工资。1986年,他又做出了一个让全村人目瞪口呆的决定:将自己承包面粉厂应得的22万元钱全部拿出来,加上部分贷款,创建村办屠宰冷藏加工厂。

    “全村绝大多数人都在受穷,自己一个人致富,我于心不忍,也违背了我当初办厂的初衷。我就是要让这方水土上的乡亲们彻底告别贫困,过上文明富裕的生活。”郑和平回忆说。

    当时的郑和平脑子里有个清晰的判断:党的富民政策给了农村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民要脱贫致富,就要立足当地农业实际,适应市场消费需求,搞农产品精深加工。而当地除了产粮多,再就是家家户户都养猪,因此郑和平判断,搞生猪屠宰加工定会大有前途。

    事实证明了郑和平的预见。冷藏厂投产后,郑和平一改当时国营屠宰厂卖通货肉的做法,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开发出按部位、类别分割的小包装产品,结果大受市场欢迎,当年就盈利69万元,第二年开始每年都盈利200多万元。

    1989年,郑和平投巨资从德国、芬兰等国家引进数套完整的肉食加工设备,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低温肉制品并进行工业化生产,并正式组建成立了得利斯公司,“但愿人长久,相伴得利斯”这句广告语应运而生,实现了村办企业质的飞跃。

    致富不忘乡亲,也正是从1989年开始,西老庄村的全部劳动力,就都进入了郑和平牵头的村办屠宰厂上班,一夜之间告别了农耕生活,从农民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1996年,西老庄村也正式更名为得利斯村。

    “有了郑和平这个有能力、讲情义的带头人,才有了西老庄村的蜕变和跨越式发展。”诸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于文亮说,“在当前全党全社会全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典型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呼唤更多有能力带领村庄发展的‘领头雁’。”

    从贸工农一体化到农业产业化,诸城没有忽视得利斯用实践趟出来的路子,催生了改革开放进程中农业农村发展的“诸城模式”

    从1989年到1996年,得利斯公司开始立足诸城,辐射全国,先后在山东、北京、广东、陕西、吉林、内蒙古等六省区市建立低温肉制品生产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国市场的健康肉食推广网络。

    与此同时,在得利斯公司的带动下,一场涵盖农产品种养殖、加工、销售链条的发展大潮,在诸城掀起热浪,逐渐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雏形。

    时任诸城市委书记陈延明介绍,当时正是市场化改革初期,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普遍脱节,农民盲目生产,企业被动流通,市场消费单一,而得利斯公司的探索和实践,很好地破解了这一难题。

    “我们根据生产需求,与农民签订合同,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并提供配套服务。有了充足的原料保障,企业再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加工,并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郑和平说。

    陈延明说,这就是贸工农一体化的雏形。诸城总结得利斯发展经验,组织管理部门搞好宏观管理和协调指导,组织技术部门参与服务,形成了生产、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新型经济运行机制,推动了农业产、加、销紧密连接,较好解决了各环节主体的发展困难,实现了多方共赢。

    此后,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诸城再次总结以得利斯为代表的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经验,针对农产品品种少、规模小、质量不高等制约因素,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当时诸城总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有四个实施要点,即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实现规模经营。”于文亮说,“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格局,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

    得益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诸城很快形成了以农业种养业为基础的两大产业链:一是粮食种植、加工、精深转化产业链。诸城连续七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催生了以兴贸玉米、东晓生物等为代表的亚洲最大的玉米淀粉、变性淀粉、肌醇生产基地。二是畜禽育繁推、产加销生态循环产业链。诸城生猪、肉鸡等畜产品规模居全国前列,连续十一年蝉联“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催生了得利斯、诸城外贸、华宝等畜产品加工企业。

    截至目前,诸城已培育形成3家国家级、9家山东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的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形成了“龙头围着市场转、农民跟着龙头干”的格局。2017年,诸城人均GDP达到744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0元,名列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35位。

    实施“村企融合”发展战略,让得利斯公司与得利斯村民结成“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企业与村庄的互动推进、相得益彰、融合发展

    在得利斯村采访,现代化新农村、良好的社会治安、文明清新的乡风、和谐的邻里关系……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明星村庄的与众不同。

    今年67岁的刘均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然而,他现在的生活,却让不少衣食无忧的市民“羡慕”:全家7口人,自己和老伴是得利斯的退休职工;两个儿子和儿媳也在得利斯等企业就近上班,工资不低、社保齐全;家里的房子是村里统一免费盖成的乡村别墅,独门独院,暖气、天然气、自来水、宽带等设施和服务非常完备。

    每天早上5点,刘均策和老伴儿起床,张罗一家7口人的早饭。饭后,儿子和儿媳去工厂上班,孙子则背着书包去上学。“幼儿园和小学都在村里,村民邻居都认识,不用去送。”刘均策笑言。

    30多年来,得利斯公司从一个地处农村、由一群农民创办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拥有22家子公司,员工6500余人,总资产68亿元,业务范围涉及粮油加工、饲料生产、良种猪繁育、标准化饲养、兽药防疫、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生物工程等方面。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34亿元,利税6.6亿元,是响当当的中国农业产业化典范企业和中国肉类典范企业。

    与此相伴的,是得利斯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得利斯村民的幸福生活。得利斯公司先后投资两亿多元打造现代化社区,得利斯村成为潍坊市首个电气化村、中国专利山东明星村、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镇。

    村民同乐宫、灯光球场、购物中心、花园景区、游泳池、阅览室、图书馆、医院、宾馆……这些时下在很多农村难得一见的设施,由得利斯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满足着新时代得利斯村人的多元化需求。村里的幼儿园和小学,也是得利斯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是一座实现了“教师信息化办公、学生信息化受教”的现代化学校,在校师生有350多人。

    而得利斯村村民,有1200多人在得利斯公司工作,公司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还有三四百人从事公司带起来的第三产业。村民全部住进了统一规划建设的二层小楼,人均住房面积达65平方米。村里每人每年能领到400斤面粉,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有100元的补贴,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有150元的补贴。孤寡老人均由村集体敬老院集中供养,并每月发放生活费……

    “村里硬件设施杠杠的,乡里乡亲的氛围没得说,这幸福生活,用句时髦的话说,就像花儿一样。你让我去城里居住,我还真不乐意去。”村民郑祥培乐呵呵地说道,“没有上下班堵车,没有安全隐患,咱是‘工作在厂区、活动在街区、生活在小区’,你说这日子上哪儿找去?”

    于文亮坦言,实行“村企融合”发展战略,为得利斯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得利斯人用企业发展带动村庄和村民发展,村民反过来才能热爱企业,进而更好地回馈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和村庄发展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和融合发展。而反观很多同时期的村办企业,往往因为脱离了村庄和农民,根基脆弱,最终难免走向沉寂。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郑和平”和“得利斯”,得利斯人也将发挥典范作用,在循环农业和产业融合发展中奋勇向前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亏待为了梦想敢想敢干、不懈奋斗的人们。

    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郑和平为代表的西老庄村村民,能够在变革中抓住机遇,进而彻底改变了村庄的落后面貌。当前,乡村振兴大潮涌动,更多的发展机遇摆到了众多仍旧传统落后的村庄面前,要呼唤更多的“郑和平”,期待出现更多的“得利斯”式典型村庄。

    对此,郑和平有着清醒的认识:“得益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利斯人率先过上了好日子。如今,乡村振兴大幕拉开,得利斯村这个老典型更要发挥示范作用,想办法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他还寄语更多的村党支部书记,发展初期是最难的,要想办法改变大伙儿根深蒂固的观念,凝聚起干事创业的民心民意,才能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

    “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勇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不能满足于此前主要靠带动农民转移就业的现状。今后,应在农牧业循环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等多个方向下功夫。”在认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后,现任得利斯集团公司常务董事长郑思敏说。

    这两年,得利斯公司新上的6000头母牛养殖项目,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粪肥。得利斯公司在将这些粪肥加工成有机肥后,无偿提供给周边村民使用。“我们正在培养既有农业生产经验,又懂经营管理的村民,牵头成立合作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带领大伙儿把村里的土地种好。”郑思敏说。

    据于文亮介绍,诸城正立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以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抓住“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节点、搭建各类要素下乡桥梁和锻造乡村发展内生引擎”三个关键,着力构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新生态”,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产城融合、共融共生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现代管理等先进要素加速向农村转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流动速度加快,农业功能拓展,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些发展机遇面前,单靠一家一户的农民自身很难抓住,这就特别需要发挥村班子的力量,突破传统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带领农民走向富裕道路、走向振兴之路。”郑和平说。

 

改革精神最可贵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以郑和平为首的西老庄人,为了改变贫穷局面的奋力一搏,既有敢想敢干的气魄,也有很多迫于落后现状的无奈。那么在现阶段,在全党全社会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众多乡村“领头雁”们,更不该再有任何观望懈怠的情绪。

    今日的得利斯人回首过往,最为看重的,早已不是当年闯荡的成败,而是那股为求发展而锐意革新的精神。郑和平说,正是靠着这股精神,支撑着得利斯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坚克难,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而今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挖掘来自农村的内生动力。这股动力之源,恰是来自于当下正在纵深推进的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各类农村改革。

    因此,改革精神更显难能可贵。要让改革精神激荡在广袤田野,让以“明晰产权关系、推进股份合作、盘活闲置资源、调动乡村要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让农民可以放心地带着产权进城,让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无后顾之忧,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全力整合资源……进而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催生一个又一个“村美业兴”的幸福村庄。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