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兴鲁家
陈毛应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沐浴在晨曦中的鲁家村。资料图
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中国舞台涌现了大批明星村:他们中有些是凭借政策的扶持,巧借东风扶摇直上,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而又有一些,是在波澜壮阔的工业化浪潮中,敢于吃螃蟹,抓住了发展先机,率先致富。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传统的明星村在新时代不可复制,中国乡村的发展亟需一些以农旅融合为内涵的新典范。
带着这样的思考,近年来,记者一直在浙江寻找样本。几年前,安吉县的鲁家村走进了视线。论资源特色,这里既无名川大山,也无名胜古迹;论区位条件,优势比其显著的不胜枚举,可短短五年,它愣是从一个村集体收入不足2万元、负债150万元的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了享誉全国的小康村。
数据显示,去年,鲁家村农民人均收入达35615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333万元,村集体资产竟高达2个亿。仅三年时间,村民的股权增值近53倍。难能可贵的是,借用美丽乡村的支点,鲁家村撬动了20多个亿的投资。
著名“三农”专家顾益康评价认为,鲁家村所实践的绿色发展道路,正是一条市场化道路,完整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时,对于“三农”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找到了一种“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空心村蝶变美丽村
初入鲁家村,很多人不禁会恍惚:这究竟是农村,还是景区?但事实上,如今炙手可热的鲁家村,曾经是全县垫底的落后村。
十年前,鲁家村的村道还全是泥巴路,随处可见土胚房、旧茅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一到下雨天,河道老是发洪水。说实话,在山清水秀的安吉县,鲁家村既无名胜古迹,也无产业根基,实在过于普通。
和其他村落一样,鲁家村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则以务农为生。久而久之,农田山林荒废不少。穷则思变,朱仁斌就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头脑活络的他,经营着一家不大不小、效益可观的企业。
许多人看着村里脏乱差,只会望洋兴叹、心灰意冷,但朱仁斌不同,他更注重实际行动,经常向村里建言献策。有一次,为了一个信号塔的选址,朱仁斌几次向村委会提建议,可最终仍无法左右这个错误的决定。
这根刺深深扎在了朱仁斌心里,也提醒着他。在其位、谋其职,要想有所作为,与其站在幕后,不如亲自上阵。2011年正值换届,朱仁斌自告奋勇,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
屁股还没坐热,几天后,县里开大会,一枚“炮仗”狠狠砸了过来:全县187个村卫生检查,鲁家村“光荣”垫底。回村后,朱仁斌立即召集开会,他准备先从环境入手,打造美丽乡村。
当即有人质疑:钱呢?!
是啊。那时村集体资产不足30万元,账面还有150万元的债务。按照预算,创建精品村需要1700万元资金,尽管政府有补助,但大头还得靠自己。
没钱也得干。朱仁斌一边盘活土地资源,一边到处跑部门要资金,私底下,他还常自掏腰包、无息垫付。为工程这事,他没少受气,冷言冷语算是家常便饭,有次差点还被大骂出门。
其实,朱仁斌有口皆碑、人缘不差,大伙心底也认他。只不过长期以来,民怨积久,对村“两委”失去了信心。但每次,为了推进工作,朱仁斌不怕颜面扫地,总是好声好气。
终于到了年底,工程告捷,大家惊喜地发现,鲁家村变了天!春节,亲戚们走家串户,甚至一度迷了路。当年把朱仁斌赶出家门的老爷子,主动当起了向导。十来个村民还自发买了鞭炮,拿到村委门口放。
马上,鲁家的其他自然村纷纷跟上,修河道、建马路、拆猪棚、清垃圾……一场环境革命彻底点燃。2011年底,鲁家村成功获评美丽乡村精品村,迎来了崭新的生命。但在朱仁斌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
茶桌旁开始的畅想
朱仁斌兄妹三人,弟弟朱仁元同样是块做生意的料,事业干得风生水起。2010年,他还在村里盖了个仓库,准备陈列木制品。没想到,自从哥哥当上书记后,厂里的茶室“充公”成了会议室,一帮人三天两头在那开会。
朱仁斌认为,光有好环境肯定不够,如果没人气、没产业,注定难以为继。按照做企业的说法,必须得让投入转化为效益。可发展什么?他心里没底,也不敢轻易下手,但他明白一个铁律:必须得人无我有,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
踌躇不定之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这令朱仁斌眼前一亮。
对乡村旅游,村里不是没考虑过,但鲁家要山没山,要水没水,如此平淡无奇,怎么吸引游客?但倘若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农旅融合,主打亲子牌和体验牌,恰好可以扬长避短,符合个性化、体验式的消费趋势。
在茶桌旁,朱仁斌口若悬河地描绘着宏伟蓝图:他准备筹措300万元,聘请高端专业团队,对全村按4A级景区标准,进行综合规划和设计;再设置18个家庭农场,根据区域功能划分,量身定制各自的面积、功能和业态。
前两年搞大建设,已让村里不堪重负,哪还有300万做规划呢?面对一片质疑声,朱仁斌坚持认为,这钱得花,因为它决定了鲁家未来的产业走向和发展格局,与其日后推倒重来,不如当下谋定而动。最后,朱仁斌亲自向20位在外经商的乡贤“化缘”,筹得了这笔钱。
规划出炉后,确实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点睛之笔在于引进了观光小火车,将各大农场有机串联。如此一来,村庄像平台,农场如景点,通过抱团发展,既解决了单枪匹马、势单力薄的问题,又规避了同质发展、恶性竞争的风险。
规划再好,关键还得看落地。说实话,彼时的农旅融合才刚兴起,理想很丰满,现实怎么样,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谁先下水?朱仁斌想到了常被他“洗脑”的茶友们。弟弟朱仁元,领下了白茶农场的任务,流转100多亩茶园,开始重新跳回农门,另外三位友人也被成功游说。为了吸引眼球,那一年,朱仁元的院子里经常烧篝火。
当然,光靠篝火肯定不行,但无论如何,这把火算是烧对了,因为它引起了浙北灵峰旅游公司的关注。2014年,灵峰与鲁家村合资组建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土”),前者以51%的股份控股,后者以上级部门项目投资和美丽乡村建设补助资金入股。
成立“乡土”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统分结合的机制问题。按照规划,公司负责统一的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运营管理、市场推广、品牌营销等,解决单家独户难以破解的产业环节。至于各家农场具体的施工建设,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公司负责招揽游客和分流,等到走上轨道后,农场需按营业额给公司提成,公司也会将利润分给各个农场。
在朱仁斌看来,这种机制的另一好处,在于真正注入了市场化基因。因为倘若以村委一己之力,去建设和经营数十亿资产的旅游区,既不专业,也不现实。但交由公司运营,活力更足,自主权更大,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果然不出所料,有了规划,再加上机制清晰后,鲁家村很快受到资本青睐。才一年多,招商逐渐变成选商,最终还比预期多了3个农场,总投资超过了20亿元。这些农场有的谋划采摘,有的力推民宿,有的聚焦养生,而且因为有了合营制度,大家定期和公司召开座谈会,更新工程进度,商讨彼此方向,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
鲜花涌向鲁家村
最近十年里,浙北小县安吉,其实一直不缺媒体关注。这个躲在群山旮旯里的山区县,过去除了山,还是山,为了丢掉“穷帽子”,一度把目光转向工业。可代价呢?青山被毁,河流污染。
痛定思痛,2002年,安吉县提出“生态立县”的战略定位,关停了一大批污染企业。此后,县里又创新性地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引领浙江乡村发展的新起点。
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安吉无疑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践行者,但“两山”如何转化,这是个更现实、更迫切的问题。
过去,很多地方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乡村旅游,然而,紧跟着的是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单纯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胃口。如何差异化发展?如何留得住游客?如何构建有效的运营模式?如何实现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的共赢?这些都是新命题。
鲁家村的出现,为平凡乡村的崛起提供了一条道路,它天生自带浓重的市场基因,将家庭农场与村庄开发有机融合,理顺了村民、集体与工商资本三者的关系,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重大价值。
按照朱仁斌琢磨出来的经济学,鲁家的村民可有六笔收入:除了每年保底的土地租金,家门口打工赚钱有工资收入,开办农家乐、民宿等有经营收入,村集体分红后有股权收入,以及成立“两山”学院带来的培训收入,未来模式有偿输出的收入。
如同许多“三农”专家一样,每当真正走进鲁家村,都会发现它身上的独特魅力,记者也概莫能外,马上进行了报道。一时间,鲁家成为焦点,各级政府组织的参观学习者蜂拥而至。此后,一大串荣誉接踵而至,特别是入选田园综合体,不仅让鲁家得了名,而且有了钱。
当然,政府追加财政资金投入后,“乡土”公司的股权结构必须也有所调整。最后,经过双方协商,灵峰公司清算退出,“乡土”改为由鲁家村集体全额占股。尽管如此,但鲁家从未想过要废弃公司制度,相反,利用更大的自主权,将公司的结构不断优化,以承接各个具体业务板块。
高层的目光,则加速了“鲁家模式”的推广,一系列的高规格会议都选择将鲁家作为考察点。今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表扬了鲁家村。
当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朱仁斌更是成为全国各大论坛的座上宾,亮相各种培训会,讲述村庄的经营之道。掌声多了,自然免不了有人非议:朱仁斌怕是被鲜花砸昏了头,到处走穴捞钱,简直忘乎所以。
事实上,朱仁斌十分清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言,之所以出席各类论坛、讲座,绝非贪恋光环,更非沽名钓誉,而是希望借助这些平台,不断打响鲁家村的名气,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在他看来,这是绝佳的营销机会,与此同时,也能够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尽管如今每天有几十批团队慕名而来,但在朱仁斌的眼中,鲁家要吸引的绝不只是党政代表团,更大的焦点,以及未来的动力肯定是来自市场的游客。“很多人问我为何不趁着名气大,先试运营,但我希望鲁家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市场是残酷的、挑剔的,绝不能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以身涉险。”朱仁斌说。
一场大考后的反思
自己干企业的时候,朱仁斌就像只啄木鸟,他很少沾沾自喜,更多的是危机意识,经营村庄亦是如此。其实,开园时间一拖再拖,朱仁斌比谁都急,但也比谁都泰然。
原定于今年“十一”正式开园,可最终,朱仁斌还是决定再延迟半年。不过,他并不打算错过机会,决定来一场试运营“大考”,听一听游客的心声,也量一量鲁家的短板。
7天时间,鲁家接待游客5万多人,总收入105万元,光小火车一个单项就有将近46万元的营收。有此表现已属惊人,但问题是,试运营的6个农场收入,却远不及预期——最高的仅有8万元,加起来还抵不过一辆小火车。
成绩单背后,慕名赶来的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留下了一堆“槽点”:吃不好、住不下、没看头、不好玩……假期刚结束,公司就连夜召集各家农场主开会。与其说是总结,不如说反思。
经过这场考试,确实问题一箩筐。比如,小火车只有一个停靠站,且仅十分钟,使得对游览线路一概不知的游客,根本没机会游玩和消费;由于业态单一,体验式项目太少,加上缺乏有效引导,游客难以引流到农场;住宿、餐饮的接待能力过于有限,体验感自然很差。
深夜里,从公司管理层到农场主老板们,每个人畅所欲言,分析痛点所在。八月炸农场总共13个房间,七天几乎爆满,但老板姚明月认为,周边配套太少,缺乏文创和营销,住客们吐槽无聊,白天都跑到了附近景区。海龟农场人气最旺,就算12个土灶全天候开火,一天入账也不到1万块钱。还有万竹农场,有几天门厅冷清,老板无计可施。
因为不是采茶季,朱仁元的农场并未开放。此次作为旁观者,他的评价最中肯,各打五十大板。他认为,公司层面本应做好业态配合、村庄运营等工作,但就是因为没做好,才导致留不住人,游客的游玩体验不佳;与此同时,游客来了,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也是各家农场的分内之事,如今却过度依赖公司,缺乏营销和创新意识。
对于公司存在的问题,朱仁斌毫不隐讳,甚至早就发现,只不过一直在等待时机。他承认,近一年中,因为有了田园综合体项目资金的投入,村里的基础设施大有改进,但各家农场的投资速度却减缓了,根本症结还在于业态布局的欠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场主坦言,工商资本很敏锐,也很现实,有前景自然追加投入,否则就会观望,乃至退出。当初看中鲁家村,就在于其市场化机制,如今基础设施的投入忽视了业态、偏离了市场,他们自然不敢多投。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目前,田园综合体项目资金的使用进度已过半,但其支配权并不在鲁家村手里,导致有所脱节。对于这个问题,鲁家已经着手破解,专门申请了一部分资金,将用于业态布局,以回归市场本身。
根据计划,接下来,鲁家村准备在火车站广场设立小吃一条街,火车总站二楼商业中心对外招商,解决吃的问题;利用火车这一超级IP,及其闲置的大草坪,打造火车主题乐园,推出一大批亲子娱乐项目,解决游的问题;另外还准备将村委会办公楼改为“两山”学院宿舍,并启动民宿、农家乐“梯队发展计划”,解决住的问题;最后,增设婚纱摄影基地、自动售货机,以及电瓶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解决购的问题。
“保守估计,等这些业态补齐后,将为鲁家村带来至少1000万的收入,真正弥补单个农场无法完成的产业断点,这也是当初成立公司的初衷。”最近,朱仁斌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由自己兼任“乡土”公司的总经理,把更多精力投注在业态落地,这让农场主们信心倍增。
尽管到今天,田园鲁家仍未真正走向市场,经过这场大考,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甚至外界不少人对鲁家持有担忧和怀疑的态度。但改革本身就是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一路上,有掌声与鲜花,也有荆棘与曲折,但无时无刻,鲁家村都铭记自己因市场而生,因市场而兴。这不就是改革开放的灵魂与续曲吗?
找风口,不妨问市场
当前,旅游市场正步入个性化、多元化的散客时代,这既是挑战,也给许多乡村创造了空前机遇。但随着新一轮的供给过剩,乡村旅游这碗饭并非唾手可得。比如,在经营业态上,不少村庄仍停留在原始阶段,有的盲目跟风,有的内容单调,有的缺乏营销……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如何发展产业?市场始终是灵魂,也是检验成败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每一个村而言,无论是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是基础设施的配备,抑或是产业业态的布局,乃至每一场营销活动的开展、文脉的挖掘、文创的延伸等,都应当以游客为核心而展开。
差异化、体验感、情感链接,即市场所在,这其实不难理解。换位思考,当你在经营一个旅游村、旅游点、农场时,不妨把自己当成游客,试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而来,值得待多久,愿意为之买单、分享和传播么,下次还会再来么?假如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地破解,村庄还怕没有人气么?
此外,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要坚持党建引领、乡贤出力、村民参与,充分调动乡村振兴各个群体的积极性,搭建乡贤与乡村有机融合的平台,发挥市场的力量凝聚乡贤、村民等内生力量,形成联动机制,凝聚强大合力,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与此同时,还需强调项目的顶层设计,实施一体规划,坚持绿色引领,强化产业支撑,既要用足用好政府的各类政策,也要创新模式机制,找准市场风口,组建运营团队。新颖的机制与模式、优秀的运营团队就是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的鸟翼和车轮,把握好市场方向,对于村庄治理与发展至关重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