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本网专稿 详情
南庄克难焕新生
  •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 编辑:盛洁
  • 2018-12-10 00:00:00

  南庄克难焕新生

  本报记者付伟郑可欢

  

  南庄村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南庄村龙舟比赛热火朝天。

 

   鸟瞰南庄村。均为资料图

    在广东佛山,无论在哪,只要随便拦到一辆出租车,说要前往中国陶瓷总部基地,司机保准熟门熟路地将你带到目的地。中国陶瓷总部基地,在陶瓷业界可谓赫赫有名,汇聚了国内外多家知名陶瓷企业的决策、研发及销售总部。然而,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国字头”的基地,竟在一个村里。

  其实,陶瓷总部基地所在的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庄村,早在清朝便已“走红”。这里是清代探花罗文俊的故乡,也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村落“活化石”。走在南庄村的小径上,也许,迎面而来的一座古民居就有数百年历史。

  一条罗元环村河把南庄村隔开两边,一边是摩登前卫的陶瓷总部基地展厅和写字楼,一边是古朴静谧的乡野民居。现代与传统相互辉映,也浓缩着南庄村多年来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以来,从勇开先河快步迈进工业化阶段,而后又历经发展阵痛艰难转型,到如今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南庄村在开拓与传承的碰撞中,走出了一条发挥自身资源禀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振兴之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具有珠三角鲜明烙印的生动样本。

  南庄之变:

  改革开放带来富裕生活

  南庄村位于佛山市中心城区边缘,是一座典型的城市包围下的村庄。与大多数中国村庄一样,改革开放初期的南庄村以农业经营为主,村民勉强够得上温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生产力的释放让身处改革前沿的广东人充分领略了解放思想、放手去干的巨大魅力,这其中就包括了身处城市近郊、农业优势先天不足的南庄村。

  在那个“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跑步”进入工业社会的年代,南庄村也顺势跟上了兴办乡镇企业的浪潮。说起办企业的前因后果,在南庄村委会工作超过30年、现任南庄村党支部书记的罗永祖记忆犹新:“当时大家都坐不住了,不愿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一心想要有所改变才能过上好生活。”当时,刚到村委会工作不久的“小年轻”罗永祖向村党支部副书记表达了想在村里办企业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呼应。

  村“两委”干部一心求发展的心愿也是南庄村民的共同想法,发展工业的提议也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响应。“然而,当时大家都一穷二白,根本没有钱办企业。”罗永祖回忆道。铆足了劲要发展的南庄村民冒着风险找银行借贷,吃了几次闭门羹之后终于如愿。在四处“化缘”之后,南庄村第一家集体企业——“南庄永利陶瓷厂”正式投产,随之而来的“永华墙地砖厂”“永联无釉砖厂”“永鸿瓷质砖厂”也相继投产。4家陶瓷企业的建成,给南庄村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变成了副业,村民都到企业去打工了。”罗永祖回忆道,村民在陶瓷厂打工,一年能拿到一两万元的工资收入,这在当时的农村来说已经非常高了。除了经济条件的改善之外,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一下子就富起来了,村民们尝到了勇于变革的甜头。”罗永祖表示。这也为日后南庄村的屡次转型埋下了伏笔。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南庄村的集体经济积累了丰厚的资金,在经济得到大力提升的同时,民生事业也得到了逐步完善。拥有各种现代教学设施的村办幼儿园及小学、村委会办公大楼等工程相继落成,成为南庄村凭借村办企业飞速发展的见证。

  南庄之痛:

  壮士断腕实现产业转型

  发展并非总是坦途,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南庄村开始遭遇瓶颈。受当时经济形势和产业环境的影响,村集体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加上管理水平不足,集体企业负债一度高达3亿元。曾经的“钱袋子”变成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凭着壮士断腕的勇气,南庄村大刀阔斧对4家村集体企业进行产权改革,由原来的集体统一经营转制为发包经营,很快解决了原有的负债,稳定了集体收益。

  然而,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2007年前后,因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南庄村4间陶瓷企业全部外迁或被关停。原本在企业打工的村民面临失业,集体经济收入也失去了来源,南庄村的发展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在第二产业外迁的同时,南庄村意识到长期的工业粗放发展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单纯依靠工业化的一元发展使经济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这一切都呼唤产业转型。而产业转型的前提,便是对土地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当时村里有6个生产队,人数众多,大家对整合土地的意见是不一致的。”罗永祖回忆道,由于地块位置、大小等优劣不同,部分村民不愿意将集体的土地进行整合。

  “连片统一开发是大势所趋。”罗永祖介绍道,为了说服村民们,村“两委”班子一方面发动党员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组织村民到同样处于产业转型期的东莞市实地参观,让村民们亲身体会土地整合后的发展潜力及带来的经济效益。“村干部说得再好,远不如村民亲眼所见来得有效果。”罗永祖表示,了解邻近村镇的成功经验之后,部分村民逐渐改变了故步自封的观念。

  后来的事实证明,南庄村对发展形势的准确预判以及在土地整合方面的果断推进,为村庄经济的再一次腾飞赢得了先机。2007年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进驻南庄村,占地4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总部基地为南庄村带来了每年100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在罗永祖看来,南庄村之所以能够战胜诸多竞争对手,将陶瓷总部基地揽入怀中,除了临近城市主干道的区位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边再也找不到这样400多亩的连片土地了。”

  “一切都像摸着石头过河。”罗永祖表示,正因为有了土地整合连片开发的先见之明,才有了房地产、仓储、物流、商业广场等第三产业项目在南庄村的相继落地,南庄村找到了经济复苏的助推器。

  2008年,南庄村引进了南庄镇第一个“三旧”改造建设房地产项目——港宏世家房地产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得项目收益的36%作为回报。作为镇上第一个借“三旧”改造发展房地产的村,南庄村继续担当着探路者的角色。“当时村里组织了村民参观了邻近镇村楼盘的开发情况,回来后进行表决,这个项目得到了99%的通过率。”对于这样的投票结果,罗永祖表示是在意料之中,因为经过这些年的经济起伏,村民们对发展的渴求更加强烈了。2017年,村人均集体分红1.9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从原来办企业时的980多万跃升到过亿元。

  眼下,中国陶瓷总部基地正在成为南庄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载体。“我们准备把总部基地和古村活化等项目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文化旅游产业链。”罗永祖表示。

  南庄之魂:

  党建引领打造“三共”格局

  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关键要看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一路走来,南庄村既有过高歌猛进,也有过困顿不前,但无论处于顺境逆境,南庄村的基层党组织始终是干事创业的领头雁,村民心中的主心骨。

  无论是事关经济发展的土地整合、产业调整,还是影响民生的人居环境改造、福利分配,在重大事项决策面前,南庄村的全体党员、村民代表都要进行充分协商。遇到分歧和争端,党员的作用便充分体现出来了。

  2011年,因历史遗留的土地纠纷,南庄村有一个村小组在换届选举过程中没有选出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为此,南庄村党委积极收集相关资料,召开多次座谈会进行协调沟通。整整3年,党员罗文钊一直在矛盾的两方之间积极斡旋沟通。最终,该村民小组终于平息了纠纷,顺利选举出了村民代表和小组长。“遇到矛盾不能急于一时解决,要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村民交流思想动态,要像聊家常一样对村民敞开心怀,把道理彻底讲透了,他们才会信服。”对于如何调解村里的矛盾纠纷,罗永祖很有一番心得。

  在2017年新一届村换届选举中,南庄村顺利选出87名村民代表,其中党员占32人,占比达到36%,充分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以党建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南庄村创新基层治理积累的经验,也是未来的方向。

  罗元新村是南庄村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被当地人赞誉为南庄村的“碧桂园”。这是一片坐落着135座三层小洋楼的建筑群,配套有休闲文化广场及运动场、停车场等现代设施。新村前面的河涌经过治理之后,碧水悠悠,荷叶摇曳,与民居相得益彰,宛如一幅岭南水乡画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引得周边村庄艳羡的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建设之初也历经波折。罗元新村规划时,村委会为了消除安全隐患,规定主巷宽8米、副巷宽3米,从而保证了新村全部道路都可让消防车通过。不过,表决的时候有一部分村民对此不理解,认为该规划方案浪费了土地资源。为此,工程搁置了约3个月。在此期间,南庄村召开了多次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反复沟通,最终使该方案获得全体户主同意。这个过程中,村民不同的意见经过碰撞,诉求得到了充分表达,真正践行了“自己家园自己建”的治理理念。

  南庄之兴:

提升环境留住“最美乡愁”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经过产业转型阵痛完成精彩涅槃之后,而今的南庄村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路口。如何找到一种能够自己掌握主动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是南庄人的共同追求。这一次,他们选择了“留住乡愁”。

  “要做到城里人有的我们也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有。”采访中,罗永祖一直强调这个观点。实际上,保留文物、留住乡情、活化旧村这个发展理念,也是南庄村当年建设罗元新村的初衷。自从村集体经济复苏以后,南庄村每年单单支出到村小组整治人居环境的经费就有200万元。

  然而,分散到各村小组的资金投进去却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各自治理的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2017年,南庄村被纳入佛山市“五好”新村居创建名单。所谓“五好”,即规划建设好、绿化美化好、空气水质好、公共服务好、社会风尚好。借着这一契机,南庄村终于找到了新农村建设“1+1>2”的实现路径。

  “分散整治了10多年还是小打小闹,但是综合整治就不一样了,花大力气才能使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罗永祖说道。在创建“美丽文明村居”、开展“古村活化”、推进“省示范连片项目”等的背景下,南庄村集体规划投入8000万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特别是改造“三网”(水网、绿网、管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整治方案刚一出来,就遭到不少村民的反对。有些村民不满房前屋后的道路被征用,还有些村民担心投入那么多资金会影响集体分红。

  “那时候有接近两个月的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开会,解决各种矛盾,统一村民的思想。”罗永祖回忆道。为消除人们的疑虑,村干部向村民们许诺每年的集体分红照旧发放,并将村民带到周边美丽乡村示范点参观,实地感受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效。经过3次修改,最终,全体村民以高票通过了南庄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目前,按照整治方案,南庄村已投入了2900多万元建设“五好”村居,铺设总长38.9公里的污水管网,基本实现村居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并对全村31.6公里的自来水管升级改造,使村民饮上干净水。

  在环村河涌边上,一个以罗文俊为主题的探花文化广场刚刚落成。通过整合自然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探花故里·崇文南庄”品牌,是南庄村结合资源禀赋,振兴乡村的新方向。按照规划,南庄村将结合“美丽文明村居”“古村活化”“省示范连片项目”融入文明文化元素,深挖村内历史文化特色,通过整合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为根基,以旅游为载体,打造“探花故里·崇文南庄”品牌,做强文化生态旅游产业。

  “南庄村自古有崇文尚学的传统,村办的幼儿园和小学也分别获得了广东省一级幼儿园以及佛山市一级小学的称号,这是我们的文化优势。”罗永祖表示,要将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与乡村文化涵养相结合,让村民获得更强的文化自信感、生活幸福感。

  

  唯共融方共荣

  如果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珠三角城镇化是独树一帜的标本,那么南庄村便是这标本中的标本。村民实现“洗脚上田”、集体土地统筹经营、工业经济迅速崛起、股份合作蓬勃发展,依托率先起跑的快速反应,凭借弄潮市场的敏捷身手,南庄村和其他珠三角村庄一起,站上了财富高地,赢得了发展主动。

  然而,成长有成长的烦恼。在城乡融合的时代征途上,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领头者,“南庄村”们也必须担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先锋角色,必须挑起披荆斩棘、摸石过河的责任使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这一历史使命,珠三角地区同样需要率先交卷。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与城市如何在空间布局上和谐共生,如何在历史演进中各得其所,如何在功能配置上融合互补,如何在文化传递上一脉相承?这,便是南庄这样的村庄试图需要回答的问题。强大的历史底蕴、快速的发展步伐与不息的改革锐气,让南庄村得以在城乡融合的大体系内、宽框架中以更加精准的目标指向、更切实际的方式选择、更重和谐的价值塑造,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一场又一场蝶变。

  即将过去的这四十年,在珠三角,很多像南庄这样的村庄在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中,完成了百年乃至千年未有之沧桑巨变。虽然演化历程各不相同、故事情节精彩纷呈,但都始终围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历史主题铺陈开来。农业比重的迅速萎缩,为二三产业崛起提供了广阔空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向传统宗族社会提出了巨大挑战。于是,农村似乎已不是农村,农民也似乎不再是农民。然而,在南庄村,涉过激流险滩屡屡成功转型的农村集体经济,历经风云变幻始终难以割断的文化血脉,却让一个“农”字被深深镌写在村庄前行留下的每一个脚印上。作为亲缘相近、利益相关、命运相济的“一家人”,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滚滚浪潮中,南庄村这艘船正载着一众村民不断劈波斩浪、驶向前方。而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一幅城乡融合的和谐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愈发斑斓。

  唯共融,方共荣。南庄村的发展实践证明,城镇化并不是城市文明主导下的“以城吞乡”,也不是简单地理意义上的“以乡附城”,而需要通过以基础设施补短为先导、以公共服务均等为目标、以产业功能融合为基石、以文化资源互补为后盾,形成城乡既“同”又“通”,既具有现代面向又留住醇厚乡愁,既遵循制度脉络又富有治理弹性的宏阔格局。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