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苍溪县委副书记、县长杨祖斌作典型发言。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苍溪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因“树浓夹岸、苍翠成溪”得名。苍溪是川陕革命老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国家级贫困县,是世界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的教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产业抓到底、一届一届干到底,坚定不移地发展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全县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9%,产业与就业收入6360元,占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7.2%,贫困发生率由13.9%降至1.1%。2019年9月,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在我县成功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我县产业扶贫主要做法作一简要汇报。
一、坚持“三园联动”把贫困户带入产业脱贫快车道
一是县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每年规划建设1—2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已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9个,连片发展红心猕猴桃23万亩,带动区域内52个贫困村连片增收脱贫。二是村建“一村一品”示范园。在产业园覆盖不到的村,规划建设“一村一品”示范园447个,带动贫困户人均实现增收4100元。桥溪乡川主村2016年建成500亩红心猕猴桃“一村一品”示范园,带动全村33户贫困户人均增收5200元。三是户建自强脱贫增收园。为激发贫困户不等不靠的自强精神,有效解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激励贫困户建增收脱贫自强园(自强农场)1.56万个,每户人均产业实现收入5600元。五龙镇双树村“独臂斗士”冯明武因残致贫,2015年建自强农场种植猕猴桃80亩,2018年收入超20万元。
二、强化“三链融合”留给贫困户更广阔的增收空间
一是做长加工转化增值链,促进贫困农户就业增收。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带动农产品就地出售、贫困户就近就业增收,坚持每2个村建1个冷藏保鲜库,全县累计建成乡村冷库339个,红心猕猴桃在冷库储存3个月后,平均每公斤增值达20元以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红心猕猴桃加工企业27家,开发系列加工产品36个。建设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工园和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1580人。二是打造产销对接营销链,促进产品溢价带农增收。通过实施“母子”品牌战略,培育“梁公子”“一颗红心”等系列品牌27个,苍溪红心猕猴桃荣登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品牌价值达63亿元。2019年,猕猴桃产地鲜果收购价每公斤20元,比全国同类产品每公斤高出5—8元。率先在全国建成扶贫产品营销服务中心,统一使用“四川扶贫”公益商标,年销售特色农产品与扶贫产品25万吨,农产品电商销售率达到35%以上。强化冷链物流配套,建成县级冷链物流中心4个,乡镇、村物流快递覆盖率分别达100%、67%。三是拓展农旅融合增收链,开辟贫困户增收就业渠道。按照“一特色种植园就是一个旅游景区”的思路,建成农旅融合A级以上景区10个,开发红心猕猴桃等系列旅游商品21个,举办红心猕猴桃采摘节和国际合作发展大会,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8年,全县农旅融合产值达14.7亿元,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600元。
三、创新“三大机制”让贫困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一是创新“四保四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保土地租金、保贫困农户就业、保农产品订单收购、保产业发展风险和生产托管超产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分红、果品存储增值分红、集体资产收益分红“四保四分红”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县1.82万贫困户增收脱贫。歧坪镇骑龙村贫困户侯顺芳,通过“四保四分红”,人均实现收入9120元。二是创设政策扶持和风险防控机制。制定出台各类产业扶持政策32条,2018年,全县整合涉农资金6.4亿元,撬动新型主体和农户投入10亿元,创新“政担银企户”等金融产品,发放扶贫贷款7.15亿元,交易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实现县本级收入5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惠及贫困户2.4万户。红心猕猴桃保险覆盖和风险防控率分别达80%、85%。三是创新科技人才支撑机制。与北京大学、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院士专家站和产业技术联盟,开展良种选育、攻克溃疡病防治难题,推动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发展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先后选育红华、红美、红昇等系列品种16个,实现了“一棵苗到一百万亩”的跨越,技术创新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1项,国家专利18个,种植猕猴桃的贫困户,户均实现有1个以上技术明白人。
目前,苍溪已成为全世界红心猕猴桃品种发现最早、选育品种最多、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优、品牌最响、加工产品种类最多的地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本次论坛会议精神,不断擦亮苍溪红心猕猴桃“金字招牌”,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为实现产业助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引领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