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范例推介 详情
燕谷坊集团董事长何均国作典型发言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菁
  • 2019-10-14 11:27:22

何均国1.jpg燕谷坊集团董事长何均国作典型发言。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今年,“燕麦故乡”武川县成功退出国贫县序列,我可以骄傲地说,其中就有燕谷坊鼎力扶贫的功劳。在武川县的扶贫致富路上,燕麦产业一年比一年给力,燕谷坊集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抓手,把武川燕麦打造成助推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手。我把燕谷坊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简要概括为“四个一”:种一种“亲贫”庄稼;创一个“培根”扶贫模式;立一项成气候产业;结一颗比较饱满的成果。

先说“种‘亲贫’庄稼”。武川地处阴山北麓,属世界裸燕麦原生地。与传统产业马铃薯相比,燕麦收入高、成本低,不需要农药,旱地不用化肥,水地也只用很少化肥,不用锄地、不用追肥,从种到收到销售都很省时省力。武川县农业局测算,种土豆的成本、精力耗费是种燕麦的8-10倍,种燕麦成为贫困户的首选,交通不便的山(老)区更是如此。

再说“培根”扶贫模式。燕谷坊集团通过“企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和小微订单方式,让利收购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并以订单为依据,给予多种补贴救济和扶持。

公司对“小微订单农户”建档立卡,成立家庭燕麦农场,既形成了“宗亲谱”,也留下了一份“健康档案”,记录农户种植面积、产量、作物换茬等情况,便于科技人员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小微订单农业”使燕麦农户不愁劣种伤农,不愁种植技术盲点,不愁燕麦卖不出去,不愁价格卖不上去。

实施订单化种植5年来,燕谷坊燕麦订单已经覆盖了武川县全部9个乡镇,订单农户由2015年的118户,发展到3319户,其中贫困户订单种植面积就占到8.7万亩。武川县燕麦种植面积从订单化种植实施之初不到5万亩,如今已扩大到30多万亩。2019年,燕谷坊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全县燕麦种植贫困户的56%。

第三是“建立成气候产业”。近年来,燕谷坊下大功夫把武川燕麦产业链撑宽拉长:已经成功举办七届“武川(国际)燕麦文化节”;解决了裸燕麦全谷物加工技术的难题,燕麦胚芽米的成品率达94%(国内同行为38%);开发了五十多个品种的燕麦精深加工产品,覆盖主食、辅食、营养健康品等系列,实现了燕麦产业链效益上百倍的增长。

目前,投资1.8亿元的燕谷坊全谷物三产融合现代产业园主体工程完工,武川县9个乡镇的扶贫工厂已经入驻园区,这是燕谷坊集团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和助力产业扶贫的重要平台和创新举措。

第四是“结一个饱满的成果”。为了帮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燕谷坊集团制定了“三到户”脱贫机制:种植订单到户、收割打款到户、销售拉运补贴到户。公司以高出市场价30%收购订单农户燕麦,按订单每亩给予18元的收割补贴,每吨给予20元的拉运补贴,同时给予贫困订单农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月50元的生活补助。

燕谷坊的保障收购,不仅“香了一块肉”,更“肥了一锅汤”,有效拉动了燕麦的市场价。今年国庆节,公司领导走访慰问订单农户,可镇东营子村贫困户史改召说,以前粮贩子上门收燕麦每公斤2.2元,今年出到2.7元,粮贩子说武川燕麦价格被燕谷坊硬顶起来了。

燕谷坊探索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产业扶贫之路还有非常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我们将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脱贫和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坚信,明天一定能够看到更美的风景。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