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报》创刊后很长时间里没有固定和正式的办公地点,不但物质条件差,队伍和领导力量也很薄弱,编辑人才更缺乏。最大的急需解决的困难是没有地方办公,这是事关报纸能否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万里同志调到中央兼任国家农委主任时,曾经征求下面意见,这张报纸要不要继续办下去。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一无资金,二缺人才,连个地方都没有,不容易办好。另外,全国有《人民日报》,地方有省报,有的还有地、县小报,再单独办一张农民报必要性不大。另一种意见认为,8亿农民很需要有一张面向全国的农民报,虽然存在很多困难,但既已办起来,就应当克服困难继续办下去。万里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同意后一种意见,并说,要办就得办好。
1983—1984年,在万里同志和国家农委、北京市领导的支持下,报社在北京朝阳区东八里庄征下40多亩地(包括代征地)。经过国家编制委员会和劳动人事部批准,定编也由原来180人增为400人,解决进京户口指标19人。报社的基建工程随之大规模展开,先后包括了万寿路宿舍楼、东八里庄宿舍楼、办公楼、印刷厂、北戴河记者站等。为解决资金问题,报社主要领导带领财会人员和报社同志奔波于财政部、农研室等上级主管单位。经过不懈努力,报社印刷厂的建设争取到了列入国家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获得了60万元的财政支持;东区两幢宿舍楼由中直机关投资支持;用自有资金建设了北戴河记者站。
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事迹。如印刷厂建设的主要参与者王永泰时年55岁,来《农民日报》之前曾任工人日报社印刷厂车间主任,是太行山的老干部,他有很多老领导、老同事在新闻出版界、印刷行业担任领导职务。苗培时“三顾茅庐”,动用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和老同事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干脆把王永泰接到家里住,最终将其召来筹建印刷厂。为选厂址,他们曾经露宿火车站,游说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项南同志,要来一块地皮(因交通不便后来放弃);与北京农场局巨山农场在香山合作办厂;再借用人民日报的院子偷偷盖起大棚做生产车间;从人民日报社印刷厂要来一台淘汰的旧机器和一副残缺字模;从大连日报、解放日报买回“俄罗斯时代”的印刷机;从太阳宫印刷厂要来老五号和小五号两套字模,从北京图书馆印刷厂要来铸字工,从北京市印刷三厂要来架子技工;用铅指标不足,特意把铸字车间建在人民日报社仓库旁……王永泰曾请了两位技术人员来帮忙,其中一位不久即不辞而别,临走留下首打油诗:“土包子王要逞强,乌合之众办印厂,一无房子二无钱,拎个书包到处转。靠着腿快脸皮厚,天生是个软骨头。不自量,不自量,荒唐荒唐真荒唐!”王永泰也回敬一首:“一张嘴两条腿,低三下四不吃亏。只要对办厂有好处,什么我都往回搂。打小鬼子都不怕,想干啥就能干啥!”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永泰说:“为了办厂,把上至部委领导,下到普通百姓的老关系、老朋友找遍了,也麻烦遍了。但一说起要为农民办报,没有一个不支持的!我们每次都是磕着头进去,昂着头出来!”
正是这些一个个平凡的人和一件件普通的事,为报社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步入了发展的轨道。
──1979年底,国家出版局调拨人民日报社甲号战备点印刷设备(两台小高速印报机,型号:LB203,出厂编号070、071;对开印刷机1台;铸字、排字、压型、浇版、镀版等全套设备)。同时借调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张诚同志协助报社在北京市通县城关镇建设印刷厂。
──从北京经济学院借款1万元做报社流动资金;从农垦部借款10万元用于通县印刷厂建设。
──1980年4月10日,编辑部迁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90号,经理部办公地点迁往劳动人民文化宫。(借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东墙处空地,从解放军总政治部借来4名木工、瓦工,和报社职工一起建平房3间,后扩建为7间,节省开支500元。将王府井人民日报社木工棚改建为编辑部办公室,两项工程用时16天,花费168元。)
──1980年7月,商定借用国家农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1号院东一楼的一单元约500平方米,加8间平房80平方米做临时社址。当年年底搬迁。
与北京市通县城关公社签订土地租用合同建设印刷厂。
──1980年9月,与北京市西山巨山农场就合建香山印刷厂事宜签订合同。
──为节约开支,发行科规定对外寄报改用收集来的废纸卷,每月节约信封200个,合计30元。
(广西富川县二轻局职工毛星俊来信:仅4至5月份,我就收到《中国农民报》寄给我的信7封,其中4封是用通讯员寄稿的信封翻新的。这种勤俭办报、节约为四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志学习。—报社内部资料《来信反映》第3期1980-6-8))
──1982年9月27日,与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签署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1号院10号楼施工合同,建筑面积5176平方米。
──1983年1月24日,向杜润生并万里同志提交《关于中国农民报建房问题的请示报告》,杜润生同志1月25日批示“拟同意,请万里同志审批”。1月26日万里同志批示“请计委酌处”。
──1980年—1984年,农研中心共拨付报社资金190万元,其中用于印刷厂建设和技术改造100万元,用于编辑部和经理部90万元。
──1985年3月,报社东区(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基建工程正式开始。
──1985年6月,报社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松音路6号建设培训中心。
──1986年10月,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北里(后改称八里庄北里)一号的报社新办公楼落成并投入使用,编辑部及各部门迁入办公。
──1988年,新闻出版署、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将农民日报社印刷厂列入“七五”技术改造计划,总投资434万元,其中国拨220万元,其余贷款和自筹。
──1988年4月1日,报社印刷厂新厂房、食堂建设工程验收合格。煤气总管线接通。
──1988年7月,东区基建完成验收。
──1988年8月8日,新电话总机开通。
──1988年8月17日,复兴路61号住宅管道煤气开通。
──1988年11月2日,农民日报社家属委员会成立。
──1988年12月1日,报社传真设备投入使用。新食堂投入使用。
──1989年4月11日第十一次社务会议决定:拟定《财务开支管理办法》;成立经理部经营管理办公室;设立农民日报社长基金,主要用于表彰先进和鼓励人才成长。
──1989年5月7日,印刷厂机房改造工程完成验收。
──1989年8月,上海(解放日报)代印点改树脂版,10日试印。
──1989年1月10日起,东郊宿舍楼开始安装电话。
(内容为农民日报社报史编辑部提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