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1980-1989 详情
定局:邓小平题名的《农民日报》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菁
  • 2020-06-19 14:33:22

1985年1月1日,《中国农民报》改出日报,更名为《农民日报》。报头采用了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报名。万里同志专门撰写《多为农民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署名文章,刊登在第一张农民日报的头版,对办好《农民日报》作出重要指示,勉励报社编辑记者“替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

农民日报题字.jpg

邓小平题名的《农民日报》

改为日报之后,农民日报瞄准“多为农民提供知识和信息报务”,“办成全国第一流报纸”的目标要求,针对以下问题(根据1985年8月30日《农民日报》宣传发行工作会议纪要)进行了大力整改:

第一,报纸内容离农村、农民远了一些。综合性文章多了一些。未能照顾到各个地区,未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读者,总之,没有做到适应农民需要,琳琅满目,各有所需。

第二,报道面还比较狭窄。对乡镇企业、对农村在校的中学生、对农村有文化的青年有所忽视。

第三,有些言论针对性不强,有的泛泛而论,有的无的放矢。

第四,版面上脏、乱、差的现象比较严重。

第五,郑州印点印刷质量不高,投资慢。

报社提出,这些问题,“要立即研究解决,使报纸质量迅速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农民日报》关注和推动农村改革的报道更加增添了活力。不少农民还从农民日报报道的具体信息中获得了致富渠道。比如,山西省读者武天玉给报社写信说:“你报刊出南京栖霞区养鸡公司提供加拿大‘星罗布'肉鸡种蛋的消息。我们三下江南讨宝,学得了科学孵养肉鸡的技术。1985年10月起已孵出6000多只,订货、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全村200多户养鸡,年产值可达35万元,成为我县第一个养鸡专业村。贵报的好消息为我们尽快致富打开了一条新路子。”

《农民日报》的发行量稳步上升,先后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发行典型。江苏省曾达到14万份,湖南曾达到12万份,湖北松滋县曾超过万份。安徽的阜阳地区,山东的临沂地区各发行五万多份,河北的故城县、上海的松江县实现了百人一份《农民日报》。他们的经验集中起来是:领导重视,各方支持,读报用报搞得好,不是要农民订阅《农民日报》,而是农民自己要订阅《农民日报》。在此基础上,报社提出千方百计做好《农民日报》的发行工作,1986年发行量保70万份,力争80万份。

从1987年起,《农民日报》加快了自身改革的步伐。为此,1987年底和1988年初,编辑部进行了一次全国性读者抽样问卷调查,同时在报社内部进行了总结讨论(1989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读者答卷对报纸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但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批评和意见。根据读者意见和报社内部总结,编辑部决定从1988年7月起再次改版。版面作如下调整:一、进一步办好头版。抓住热点,注重“鲜活”,提高深度,继续发挥农村政策宣传报道的优势。二、加强信息的传播和乡镇企业的报道,每周在第2版各出两个专页。三、扩大读者参政议政的阵地。将原来第4版的“读者来信”,更名为“读者之声”和“读者之友”,由每周一块版扩大为每周两块版。四、继续办好“基层建设”“国外农业”“沃野”等专版。将“理论之窗”更名为“理论与实践”,“农业与科技”更名为“科技园地”,“法制”更名为“法制园地”,“文化”更名为“俱乐部”。五、创办4开8版《周末版》,采用晚报编辑风格,通过健康有益的社会新闻和知识趣闻,突出可读性、实用性和服务性。

与1987年这次改版相配合,《农民日报》编辑部人员作了适当调整,但仍保持原机构不动。为保障改版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编辑部各单位加强岗位责任制,校对组还试行招标承包责任制,经营管理部门和印刷厂也进行了业务和体制改革。至此,《农民日报》基本完成了符合时代和大报要求的组织架构建设。

198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指示,农民日报社成建制划归农业部领导,作为全国性、综合性的中央级报纸,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指导下继续履行党和政府指导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舆论工具的职能。

(内容为农民日报社报史编辑部提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