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6日,肩负历史重任的《中国农民报》正式出刊(由人民日报社代印,印数20万份,其中发往北京市8265份,外埠153462份,计161727份;由邮局发行,发行费30%,加5%包装费,共计35%)。
刚创刊的《中国农民报》为四开八版,每周一期(一个月后改为每周两期)。报头由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报社由临时领导小组负责管理。报社组织机构建设参照人民日报社的编辑部+经理部模式。编辑部初设时政组、文艺组、科技组、资料组、美术组。由史洪、李绍峰同志负责一、二版,孟冬负责三、四版的教育、群工方面,荣一农负责文艺、科技方面。
报纸一版为综合版,二版为经济版,三版为时事教育版,四版为科技文艺版。先后辟有《读者来信》《政策问答》《新风颂》《县长谈体会》《调查报告》《工作研究》《文化与生活》《集镇与市场》《天南地北》《时事政策讲座》《农家生活》《农业与科学》《四季青》《乡间锣鼓》《农民画刊》等专页、专栏。
《中国农民报》创刊之初,刊发的稿件,包括新闻报道、通讯特写、照片漫画,绝大部分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编辑部门里群工组(部)人员最多,他们专门负责联系读者,接待来访,处理信稿。编辑部各部门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作者队伍。读者来信有专门版面,重要来信经常出现在第一版上。
创办时期,报社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在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胡同59号,上班第一天全体人员先在院子里拔了一天草。除了一张旧八仙桌,几乎没有办公家具,干脆买了一张大竹席,开会时席地而坐。后来从全国文联要来一张乒乓球台和几张旧桌子,成了大家的办公桌兼会议桌,每人分一个抽屉;厕所因只有一个便坑,只能男女共用,于是在门口挂上木牌,几十号人翻牌使用。报社领导也同大家一样在艰苦条件下工作。几乎双目失明的冯诗云同志让人搀扶着到报社讲如何办报;苗培时背着一个旧书包四处奔跑联系;曦影自带干粮上班;借调的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张诚同志在通县帮助报社筹建印刷厂时同民工一样吃在工地,住在工棚……这种状况持续了近一年,一直到1980年编辑部搬到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90号,借用人民日报印刷厂的旧车间,经理部借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空地盖起了活动板房时窘况才稍缓解。
《中国农民报》创刊一年时间,期发行量达到近70万份,每天来信、来稿达400件。由于发行工作准备充分,措施得力,1980年4月报纸创刊时公开发行数即达到16万份,1981年达到了68万多份,创下了报纸发行的第一个高峰;同时涌现出很多典型。如在141个发行千份县中,8000份以上的3个(江苏省启东、如皋、如东),5000—7999份的4个(江苏省江阴、海门,湖南省湘潭、衡阳),4000—4999份的6个(江苏省海安、睢宁、江都、丰县、邳县,湖南省沅陵),3000—3999份的11个。湖南省1981年发行12万份,江苏省1982年突破13万份。湖北省松滋县有7个大队共2200多户,有1742户订阅。1982年开始,中国农民报面向国外公开发行:日本33份,朝鲜1份,菲律宾1份,苏联1份,民主德国1份,丹麦1份,联邦德国1份,英国1份,法国1份,美国6份,加拿大2份,意大利2份,澳大利亚2份,计13个国家53份。
1980年4月份,报社收到了正式创刊以来的第一笔报款35000元及广告款3330元。1980年报纸成本核算:邮局收取0.017元/份;人民日报社排字费每千字4.5元,另加45%;印刷费0.0068元/份;管理费12%约合0.005元/份;固定资产折旧1500元;利息1.20元;每期稿费共200元。每张报纸售价0.04元,广告价格10元栏/行。每期亏损0.015元。第一季度亏损36000元,第二季度盈利11729元。
1980年12月,报社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召开第一次职工大会,杜润生同志亲自到会作了报告。
(内容为农民日报社报史编辑部提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