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1980-1989 详情
组织建设 步入正轨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菁
  • 2020-06-19 15:08:13

创办初期,由于人员来源复杂,层次不一,尤其是临时领导小组成员身份隶属各异,在统一办报方针、编辑内容等各方面存在不少争议,加之很多编采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报社发展的主要问题。

由国家正式分配的大学毕业生陆续充实进来,极大地提高了编采队伍素质。1981年底,首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刘勇、王太、曾业松报到。1982年7月,第二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刘振伟、唐园结、刘震云、林伟源报到。

1982年以前,报社上级单位为国家农委。1983年底中央精简机构,改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领导。随着江牧岳同志调任新创刊的《中国日报》社社长,领导班子建设问题更亟待解决。1982年下半年,先后从农研室调来李千峰,从《农村工作通讯》调来柯克明,从新华社调来张广友、朱成等同志,并于1983年11月正式组成了新的报社领导班子,成立了社务委员会,任命李千峰为社长(副部级待遇);赵德新、孟冬、史洪为社务委员;张广友任总编辑(正局级),朱成、柯克明为副总编辑;孙毅、徐孔、苏捷为编委。1984年,安子贞同志从《人民日报》调任《中国农民报》副总编辑。1986年开始,编委除朱成、柯克明、孙毅、苏捷外,新补充了梁振明、邱文仲、官伟勋、杜虹、张广顺、洪卓民等同志,并任命梁振明、邱文仲为副总编辑。1988年1月,李千峰同志调回农研室,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宋静存调任农民日报社社长。上任仅一周,杜润生同志就在与其谈话中表示:“这不是一个有基础的报纸,给了你一个困难的任务。但这个报是其他报纸代替不了的,是无可替代的。你放手干,出了问题我负责。”同时,任命了张广友为总编辑,柯克明、梁振明、邱文仲为副总编辑,1989年2月任命张广顺同志为副总编辑,组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

1984年8月,农民日报社机关党委正式成立,柯克明同志任机关党委书记。农民日报社共青团总支部委员会也随之正式成立,唐园结任团总支书记,范学忠、程鸿飞任副书记。

1989年,报社有正式党员111名。

1982年,报社依然采用编辑部+经理部架构,其中编辑部下设总编室、一编室、二编室、采通部;经理部下设行政科、财务科、发行广告科、基建办公室、印刷厂。共有工作人员185人,其中编辑、记者75人,行政人员35人,辅助人员10人,印刷厂65人。

1984年,劳动人事部同意报社按400人定编,当年全社工作人员313人,(包括20名驻省记者、102名印刷厂人员)。编辑、记者中拥有大学本、专科学历的82人,另有21人参加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有2人被选送新闻学院学习。

随着领导班子、党团组织建设步入正轨,各项组织建设也相继展开:

──1985年,农民日报社印刷厂工会正式成立。

──1986年5月,报社整党工作结束。(按:农民日报社整党工作自1984年1月4日开始,1985年10月13日开始党员登记。全社设立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6名,其中预备党员8名,准予登记70人,另有7人在原工作单位登记。)

──1986年9月,印刷厂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召开。

──1986年10月,农民日报社新闻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张广友,副主任委员:苏捷,委员:洪卓民、杜虹、胡秉钺、张广顺、丁紫)。

──1987年3月,设立由编委会直接领导的机动记者组。

──1987年5月,增设机动记者组、通联部、行政处,撤销研究部、咨询服务部,合并社办与党办,保持处级单位15个。

──1987年4月—5月,报社部、处、科、室领导干部(正、副主任及助理)聘任制工作完成。

──1988年,农民日报社工会成立(首任工会主席魏双振)。

──1988年初,咨询服务总公司成立。

──1988年4月,报社离退休老干部科成立。

──1988年6月,聘请北京市第二律师事务所主任万敏、律师申伟担任农民日报社常年法律顾问。

──1989年4月,成立报社评论委员会(非常设机构)。

──1989年4月,成立经理部经营管理办公室;设立农民日报社长基金,主要用于表彰先进和鼓励人才成长。

──1989年成立新闻研究所(所长黄实,副所长王凯)。

年末职工人数:1980年120人,1981年160人,1982年175人,1983年210人,1984年313人。

到1989年,报社机构设置共有18个部、室,其中编辑部设总编室(下设美术摄影组、电讯组、校对组、检查组)、经济部、科教部、政法部、文化生活部、评论部、记者部、群工部、通联部、机动记者组、周末版编辑部。新闻研究所下设资料室。经理部下设发行科、广告科、财务科、基建科,行政处下设行政科、房管科、车管科。此外,还有社务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公共关系部、人事处、印刷厂等。

在不断完善机构建设的同时,各种干部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制度、记者站建设管理制度、通讯员队伍建设管理制度等相继实施。如为提高编采人员业务素质采取的具体措施:

(1)以老带新。各部负责人中,都安排了一名年轻人,由老同志传帮带。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规定了以年轻大学生为主,最好出身农民家庭的原则等。 (2)下乡调研。从1981年开始分期分批组织编辑、记者和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体验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每次2—3个月。1981年就有两批次共35人参加。

(3)培训。报社出资先后选送6名年轻同志参加了新华社新闻培训班、中国记协新闻培训班、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的脱产、半脱产学习。

(4)开展评报、评好稿活动,营造社内新闻业务氛围。

1987年5月29日,农民日报社新闻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成立。6月24日,开始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工作。1988年5月,张广友、朱成、赵德新三位同志成为全国首批高级记者(编辑)。1988年12月,公布第一批专业职称评定结果:取得受聘资格的共计124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40人,初级职称72人。

经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报社人员素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几年中,先后参加电大、夜大、新闻专修学校(班)学习的有2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编辑部人员80%以上。1984年,总编辑张广友、总编室负责人黄实、副刊负责人胡秉钺、一版编辑李栩、常怀琛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86年,印刷厂职工谭江被评为中直机关系统优秀党员。在所获各种新闻奖项中,青年编辑记者占50%以上。另有30人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

(内容为农民日报社报史编辑部提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