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两会话题 详情
【两会话题·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刘菁
  • 作者:姚媛 朱瑞
  • 2021-03-08 10:09:37

主持人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如何做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代表委员有话说。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农民作家马慧娟在《走出黑眼湾》一书中,记录了一对老人的故事:2012年,咸金宝72岁,他的老伴儿70岁,国家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老两口故土难离,是最后一户搬离黑眼湾的。搬迁到安置点红寺堡区后,老两口每人每月能领600多元的农村社会保险。因为生活尚可自理,没有住进村里安排的养老院,养老院就将每人每月300元打到他们的卡上。到今年,老两口已进入耄耋之年,心里却无比踏实:“现在住上了大瓦房,吃也吃不完,花也花不完。”

红寺堡区聚集了23.5万移民,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在这里,有一句话被广为传颂——“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目前,红寺堡区的搬迁群众已经基本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大家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其他地方的人们过得那么好,不甘心只过上‘稳得住’的生活。现在家家户户都养着黄牛,大家希望能建起加工产业链,形成长效机制,既减少了污染,村民也能挣到更多钱。”马慧娟说。

马慧娟的话,道出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声。脱贫摘帽后,他们奔向小康、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办法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怎样持续壮大帮扶产业,保证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如何兜住民生底线,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把脱贫攻坚的有效机制延续下去

脱贫攻坚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办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将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平稳过渡,加快健全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措施服务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不断研究清晰而成熟的思路和做法。”民进中央关于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案中写道。提案对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建议做好统筹推进的机制衔接、推动帮扶模式由特惠向普惠转变、支持乡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素保障。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为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继续沿用并深化这一帮扶机制。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李郁华建议,推动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共建“飞地经济”,应加快探索、完善结对共建、经济合作、建设运营、生态补偿等机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王煜提出,应沿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做法,东部地区以产业园区为帮扶载体,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经济,用市场化的手段吸引更多民营企业赴中西部发展。

农村要发展,离不开“领头羊”带动作用。“要全面总结脱贫攻坚中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经验成果和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驻村工作队在过渡期的干部配备层级和能力,强化驻村工作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提出,应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和精准化,探索构建党组织统筹下的驻村工作队、村民委员会和社会服务团“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让产业真正融入市场具有竞争力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公报显示,建档立卡以来,享受过产业帮扶政策的建档立卡户1465.8万户,占全部建档立卡户的98.9%。进一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乡村自我“造血”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要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产业振兴非常重要。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人们经济实力增强了,又会进一步发展产业,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认为,发展产业,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其次,国家应加大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化水平。“一是要引进人才,带动老百姓掌握一定的技术水平;二是要引进新品种和规范化种植技术,加强市场培育,将产前、产中、产后统一起来,实现有效衔接。”

作为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苹果体系首席专家,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曾在多地开展苹果产业扶贫工作。“在一些已脱贫地区,当地生产条件仍较为落后,市场也不太发达。在扶贫开发阶段,很多扶贫产业的发展壮大主要是依靠政府推动,农产品是由帮扶主体采购,并不是市场行为。产业想要真正融入市场、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还需要一个过程。以贵州省毕节市的威宁苹果为例,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这一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卖难’问题。”

霍学喜说,一些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导致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偏高;县、乡科技推广力量较弱,农民科技素质偏低。要着力破解这些难题,加大对从业者的培训,培育市场主体,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对买者和卖者进行精准识别、匹配,简化交易、流通环节。

“希望有更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学理论应用到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中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恺感慨地说,“作为一家经营马铃薯种薯的企业,我们经常给农民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教授种植技术,但这种方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希望将来能对返乡青年、复员军人等群体开展专门的职业教育,进行半年到一年的系统培训,让他们成为‘技术明白人’,真正带动农民掌握技术、发展生产。”

为产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帮助脱贫后的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建立利益共同体,是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好办法。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母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飘介绍,海南省去年发布了十八条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将乡镇政府的工程项目优先下发到村集体去运作,这些都是很有效的尝试。

补齐民生短板加强兜底保障

26.9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国民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13.9亿增长到200多亿,农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4791元增长到7810元……“脱贫攻坚期内,怒江州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飞跃。下一步,怒江州将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长丁秀花强调,这其中,人才队伍的建设最关键。目前,民族边疆地区的学校、医院,硬件条件已逐渐完备,但在人才等“软件”上仍存在短板。“教育、医疗水平越是缺乏,人才就越不愿意扎下根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对此,丁秀花建议,继续实行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机制,通过人才交流、培训,进一步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水平;在国家层面加大对边疆民族大学办教育的政策倾斜、支持;教育、医学类高校加大对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定向、定点培养。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织密兜牢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是确保已脱贫人口不因病和养老而返贫的重要途径。

“我在调研时发现,有相当数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分散居住在村里,由村干部负责探视、照料,这会占用村干部一定的精力。建议加大农村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敬老院、福利院等,实现集中养老。”全国政协委员、民盟辽宁省委副主委、本溪市人大副主任李萌娇说。

对于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加大农村低收入人口兜底保障力度,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家文提出一套好办法:“我县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临时救助,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等服务;坚持门诊和住院待遇保障标准不变,积极争取合理提升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过渡期内,将不属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人口的脱贫人口,逐步调整为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对脱贫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不低于5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朱瑞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