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感言 详情
汲取力量 奋力前行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兰宇
  • 作者:赵新宁
  • 2021-07-01 14:20:52

“燕山脚下,渤海之滨,晴川沃土,丰饶雄浑;红色家园,书香浸润,惟知雄飞,惟知跃进。”真正走进大黑坨村,对这种革命力量的感受更加真切,三里长街、古井、古槐、滦水、故居无处不铭记着历史的华章。

走进李大钊故居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李大钊的铜像,他面容坚毅,目视远方,仿佛看到独自的未来,让我们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肃然起敬。

时光回溯到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乐亭县大黑坨村。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故居里面最珍贵的一件文物就是李大钊在北京工作时买的一把藤椅。坐在这把藤椅上,李大钊撰写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数十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我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李大钊故居有一位忠实的“守护人”。参观过程中,赵书明热情地接待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赵书明是李大钊妻子赵纫兰的侄孙,是土生土长的大黑坨村人。1998年,18岁的赵书明到李大钊故居工作,从保安、售票员、讲解员做起,后来承担故居管理工作。每天在开闭馆前巡视故居每个房间,检查文物,清洁维护故居环境,是他雷打不动的工作。

二十多载光阴,默默守护着李大钊故居。他说,这是一份敬仰,一份亲情,一份坚守,一份责任。

微信图片_20210701141834.jpg大黑坨村鸟瞰图。

李大钊故居门前的古井完好如初,甘甜的井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大黑坨人。时光流转,历经百年春秋,生活在盛世的、勤劳勇敢的大黑坨村人,以先驱为荣,将大钊精神融入血脉、薪火相传。

“大黑坨村的红色基因照亮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老百姓思想觉悟高,村干部干劲足。”大黑坨村的老党员杨宝谷自豪地说道,他是一名赤脚医生,已经在村里工作40多年了,如今,闺女接了他的班,继续为乡亲们服务。在大钊故里,更多的人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钊精神,他们崇文重教,创新设施大棚,开展红色旅游,用先进文化引领着文明乡风。

百年前,李大钊曾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征程上,大黑坨村正在谱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赵新宁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