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锦衣,遍地似金”,这是照金镇的由来。在照金镇照金村,笔者于高处远眺,只见阳光洒满整个崇山沟梁,为葱郁的绿色镀上一层金光,温暖、充盈、溢满,就像照金人现在的生活。
在此地采访的两天,我们遇到了不同的人,但不论老少,总能从他们的言语里,感受到一种向上的精气神。当地人告诉我们,照金小镇建设之初,只用了10天时间,便拆迁了219户住房,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修建了55幢新房。强大执行力的背后,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认同与支持,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更是一种面对困难绝不低头的韧劲。
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何来?历史给了答案。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681个革命英烈血洒照金,把坚韧的革命火种深埋在照金人骨血之中,让不屈服成为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性格底色,这是经历过炮火纷飞岁月后自发生长的精神力。
事实也证明,这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成为了照金人不断攻坚克难,行进至今天的力量源泉。追求幸福的路途没有捷径,唯有勤劳和付出。利用好外来援助,抓住机遇兴产业、稳根基,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办社区工厂……革命老区有了新蝶变,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找到另一种谋生之道,就像梁海涛所说“村里变成了老乡们的“心安之所”。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这不仅仅是梁海涛一个人的选择,也是照金人为美好生活而做出的共同努力。
照金举办的红色文艺汇演活动。
得益于这笔财富,更要保护好这笔财富。在陈家坡会议旧址,62 岁的村民杜天祥从2011年开始为各方游客做义务讲解,一讲就是 10年。他的讲解接地气又极富真情,让听者仿佛感受到了火红年代的枪声和炮声。他称自己为革命旧址守护人,并坚定地认为:“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那些老红军好多已故,但是宣讲他们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这个责任,就落到我们这批守护人身上。”
在照金,红色教育是从孩子抓起的。照金红军小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前往研学基地锻炼,引导学生走入社区宣讲革命历史,唱红色歌曲、悟革命精神是每日必做功课,甚至连学校的上下课铃声都是军号。当地人告诉我们,红军小学出来的学生坐卧行立跟其他孩子都不同,有信念、守纪律、不散漫是突出特征。或许红色种子,早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几十年前,这里山高水远,林茂草长,是落后和贫困的象征。如今,一样的山水和天地,不再是制约和局限,而是自然的乐园,是红色历史的印记。而其中发展优劣势的调转关键,不仅在于机遇和外来援助,更在于长久的民之所向和革命精神给予的支持。硝烟虽远去,但先辈的付出和嘱托是今人不断前行的动力,勤劳的照金人正以新的方式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将照金精神写进方方面面,再现革命圣地之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梁冰清 王可依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