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农科村诞生了第一家农家乐,近40年过去了,成都休闲农业已经历多次迭代,从“赏花吃果”的农家旅游到“耕读诗书”的乡愁经济再到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每一次跃升,都是一次挑战刻板印象和固有模式的开拓进取。不管是以农科村“解剖麻雀”,还是拉长时间轴线、纵观成都休闲农业发展,都给人不少启示。
一是没有好的政策土壤,就没有首创精神的生根发芽。市场主体敢不敢创新、愿不愿创新,首先需要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回顾农科村的发展历程,如果没有那三次思想“破冰”,农科村可能翻不起历史的浪花。近年来,成都上下重新认识农业农村价值,以特色镇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为抓手促进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推动乡村融合发展。几年时间,一大批“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林盘聚落重焕生机,一大批精彩纷呈的乡村创业故事不断涌现,成为乡村振兴锦绣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效能监督体系。
二是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接地气”才能释放发展动能。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业休闲功能的出现是历史必然,但为什么是农科村“第一个吃螃蟹”,取得了“农家乐发源地”的历史地位?这背后有历史的偶然性,但可贵的是各级政府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将这场农民的自发行动逐渐发展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同时着力,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模式,让农家乐的种子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藏家乐、羌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节节生长,让亿万农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三是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创新创业精神永不过时。农科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后,成都城边上的“五朵金花”横空出世,与农科村的农民自发形成发展不同,“五朵金花”的打造是在吸收农科村经验的基础上,在政府指导下高标准规划实施,布局更合理、业态更精致,一下就把农科村比下去了。如今,红火一时的“五朵金花”也暗淡了,成都乡村一个又一个的网红打卡地不断刷新了人们对乡村业态的认识。事实证明,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徐家大院也在努力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升级旅游产品形态,现在的乡村旅游酒店已经是第四代农家乐了。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重大历史时刻,我们回望来路,低头追寻乡村红色印记,不禁赞叹,在党的带领下,这些勤劳、聪明、勇敢、坚韧的普通农民,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不仅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也为中国这艘奋起直追的巨轮注入了巨大动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