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典型经验·浙江 详情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好家风推动乡村治理:传统文化守正创新 好家风赋能社会治理
  • 来源:农业农村部
  • 编辑:刘杰
  • 2021-12-16 00:07:01

  编者按:近年来,浦江县郑宅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在全省首创“好家风评价体系”,强化党建引领和网格服务,让好家风真正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打造“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好家风评价体系”被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介,好家风记录片、动漫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郑宅镇镇域总面积41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5万余人(其中外来人口2万),是浦江东部的工业重镇,被国家轻工业部命名为“中国挂锁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国家级卫生镇、省级中心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级4A级景区镇。坐落于镇区的“江南第一家”,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廉政建设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史上鲜见;郑氏数百年间173人为官无一贪渎,以其清廉家风扬名于世。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89家,涵盖挂锁、服装、五金等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为挂锁产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0%,是全国挂锁生产集散地,形成了锁钥、锁芯、弹子、弹簧等完整产业链。201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3亿元,工业税收6744万元。

  

1.1.png

图1江南第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5+1”创新治理制度

  推行“5+1”家风指数考评体系(“5”为遵规守纪、邻里和睦、环境整洁、家庭和谐、诚信致富等五项内容,“1”为奖惩情况),考评程序上实行网格党员、家风评议团、村务联席会、镇党委政府四级评审。自2015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每年对“好家风”农户进行公开表彰,把“好家风指数”作为征兵政审、建房审批、就业政审以及各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让先进成为榜样,让践行好家风成为人们的行动准则。2019年6月,前店村16岁的初中女生王嫣笑面对抢夺方向盘的乘客挺身而出,让整车人化险为夷,获全省首位“守护公交使者”荣誉称号,被金华市政府记二等功,并授予金华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将好家风指数与诚信体系挂钩,联合县农商行推出好家风信用贷,获镇级“十佳好家风”的家庭,可享受30万元的无抵押低息信用贷款。截至目前,全镇已为422户农户发放好家风信用贷1.07亿元。

  

1.2.png

图2“5+1”家风指数考评

  二、“四送四进”传承家风文化

  把家风文化潜移默化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礼堂、志愿者队伍等载体,大力推进“家风四进”(进家堂、进讲堂、进学堂、进礼堂)、“家风四送”(送学子、送军营、送游子、送春廉)、“家风四节”(孝义节、母亲节、重阳节、春节)等特色活动,编印《郑氏规范释义》《廉评郑氏规范》《孝义传家》《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美德故事连环画》《“郑义门”校本德育课程》等,形成人人学家风、人人传家风的良好氛围。

  三、“一簿两表”推进清廉村(居)

  168条《郑氏规范》是一部蕴含治家、修身、处世的宝典,第28条“立《劝惩簿》,令监视掌之,月书功过,以为善善恶恶之戒。”意思是设立《劝惩簿》一本,由监视掌握,每月将家众的功与过记载在《劝惩簿》上,作为警示。如何充分发挥《劝惩簿》在现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运用和示范作用,郑宅镇对《劝惩薄》进行创新、传承,在全镇推广“一薄两表”(村级《劝惩簿》《监督日记清单表》和《问题反馈表》),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通过及时记录村级民主决策、“三资”管理处置、村级财务开支、工程招投标、政府补助、危房改造等监督事项,在村民微信群、村干部群、村党员群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的监督,进一步延伸监督触角,提升村级监督覆盖有效性。

  

1.3.png

图3开展“四送四进”活动

  四、“民情民访”代办为民解忧

  完善镇综治中心、群团中心和365便民服务中心等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集民情代办、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心理疏导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信访超市”,为村民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全面推行民情民访代办制度,镇村两级落实民情民访代办员30人,专职网格代办员53人,专职调解员18名,镇级老娘舅调解员2名,结合“4+2”联心服务团组团包村活动,随时收集民生民情事项,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