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分享会 详情
朱赟德:一颗种子到一粒大米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暴佳然
  • 2022-11-12 14:51:46

DSC_8780_副本.jpg

11月12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举行。图为苏州市相城区金香溢农机服务合作社理事长朱赟德分享故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朱赟德: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苏州相城区的新型职业农民朱赟德,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就是从一颗种子到一粒大米,源于一片希望。

一颗颗真心成就一番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而对于我来说,实现梦想的地方就在乡村。

我自小在稻米文化浓郁的太湖边长大,得益于家乡优渥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青年成长环境,使我在科技兴农、农产品特色研发等各方面不断增长,积极追求进步,我也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种植优质稻米品种,示范推广水稻绿色防控,保障我们的大米优良的品质。我的金香溢大米也在其全国及省市评比大赛中屡获金奖,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还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喜欢跟在手扶拖拉机后面,在田里面跑来跑去。那时候跑累了就在在田野上看着爷爷奶奶在田里面插秧苗。看着一排排整齐的秧苗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我的心中总是满怀喜悦之心,期待着水稻的大丰收。现在想来,也许这就是我和水稻的缘分吧。

长大以后,我果然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农机,开始了我的职业农民生活。2009年是我人生转折的一年,这一年我父亲成立苏州市相城区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太湖之畔承包了两千多亩耕地,开始种植水稻,销售地产大米,并且他也鼓动全家人一起投入到粮食生产中来。

我也是在2009年参加高考,面临人生重要的选择。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原先是想着男孩子就要投身工业,为国家工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是我父亲不这样想,他觉得农业是个朝阳产业,不管社会发展到怎样一个阶段,农业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取代的,而且整个社会都出现一种老龄化的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年轻的农业从业者必然会非常的吃香。跟父亲沟通了以后,我自己想了两三天,最后我选择了扬州大学,学习土壤与肥料。

在学校的时候,大三的那一年,我来到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实习,学习水稻种植的相关知识。我记得那年的夏天,异常炎热,为了避开中午的高温,每天我都是很早起床下田去查苗。记得有一次去查苗,走到田边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水鞋破了,我想不要再回去浪费时间了,就光着脚下田去查苗了。在查完苗的时候,光着脚走回办公室,路上经过一小段柏油路。当时走过之后,感觉脚底有一点点疼,我以为是路上有小石子可能刺疼了,但是回到办公室洗干净了脚,我发现脚底已经烫出了好几个水泡。到毕业了以后,全家都希望我能够尽快为父亲分担一些事务,为他排忧解难。

我看见父亲憔悴的面容,深深的皱纹,心中下定决心,我要回来将我所学实际结合生产,真正发挥我的价值。刚回望亭的时候,正好是我们水稻需要除虫。我看到田里面大概二三十个农民,背着药箱,拉着长长的皮管在田里面一步一步走着,指导打药,又费时,又耗力,他们一天也就作业一百多亩地。看到这个场景,我忽然想起曾经听说过进口植保机械可以在田间行走,我想大胆尝试一下,先去湖州、南京考察交流。当时这种植保机械全国只有几台,没人敢用,会用的人也寥寥无几,植保机展开喷杆有12米宽,载药500升。但我还是建议父亲试试,几番验证后,我们最终拿下了这台机器。从此,两人配合一天就可以植保喷药两百多亩地,真正做到了农业机械化,效率明显提高。

我也是第一次尝到了科技兴农的巨大甜头,致此以后我的步子越迈越大,我开始自制营养土。商品化的育秧机制,每亩地要挖40-50块钱的成本,而且保水性比较差,风险很高。我自己做的营养土成本便宜了一半,而且肥力足,保水性好,育出来的苗又齐又壮。

过了两年,我将无人机开到了田间地头,植保飞机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了化学药剂的投入,而且作业效率很高,非常快。

到了2019年的夏天,我尝试用智能驾驶来提高生产力。我购置了搭载北斗导航智能系统的插秧机,只需要将田块四角定位好,输入到系统中,插秧机就开始自动工作了。我也将很多使用机械的技巧分享给我们周边的农户,农户听了以后都是直夸好。我深知一个人的富裕不是真正富裕,只有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给予了殷切希望,这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扎根乡村,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年,我也当选了我们苏州市人大代表,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我看到了青年在城市发展中勇挑重担的样子,也看到了全国各地在农业创业路上不停努力奋斗的青年身影。

农业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扎根田间近10年,我也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见证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巨大变化。

身为新一代青年农民,我将不忘科技兴农的初心、使命,端好粮食安全的饭碗,在粮食种植生产过程中推广搭载由北斗导航的智能农机具,探索和应用农业大数据取代我们原有的经验判断,用科学武器和科技力量为我们的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我们新农人的青春篇章,谢谢大家!

唐园结(点评)

听了你的故事,这个分享让我说话打磕巴了,正常不应该这样,说明你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你正是我们各地政府所需要的新农人,是新一代农人的榜样,你真正是具备方方面面能力的人,所以我很感动。

你真正是有知识,懂农业,爱农村,有情怀的人,这是我们下一代农人,真正的农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品质。我像大家一样,向你表示敬意。

听完了故事,总要说点感想,我的第一个感想是我们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肯定要有一批规模经营的人,以规模经营为主体,同时还需要能够把我们大国小农国情不可被排斥的千家万户带进现代农业,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

而且通过你提供的材料,当然也可能你的故事里面没提到,不仅你自己的农机服务合作社自我服务,同时你还为周围农户的7000多亩耕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你的实践,回答或者诠释了党中央国务院倡导的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带进现代农业这样一个希望,你把它变成了现实,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是,农业现代化有很多指标或者很多方面来诠释,但有一条肯定要解决经营规模,因为没有规模,农业就不可能有规模效益,我们的大国小农又是一个基本国情,所以光靠经营规模来解决是不行的,还需要服务规模化来解决整个农业的规模化问题,你通过实践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三个感受是,农业确实是一个有奔头的产业,过去我们还觉得这是笑话,因为搞农业的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怎么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呢?只有没出息的人才搞农业,因为农人都在跳出农门,而你是跳出去后又跳回来,所以从你的故事里面能够看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你提供了一个数据,你20多个人的合作社,就是直接的经营收入,总之加工整个链条你自己直接干的你就有800多万,20多个人800多万,还不包括7000亩的服务,为7000亩的耕地进行服务,我想一定还有收益。

一算账就能看出来搞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也是可以赚钱的。我们说培养农村新型农民,就像朱赟德这样的人他能来,农村产业能吸引人,能实现他的价值,实现价值就在当下,在这个阶段,我想排第一位的还是你心中的预期,收益能够让你体验,让你在你家人、同学那里不至于说不出口,这个应该是第一位。那么从你的实践,我感受到了这个,这是我的第三个感受。

第四个感受,我们提出来真正今后农业农村农民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得要靠一大批像你这样的人,能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从你故事分享我感到这一定是大有希望的,农业一定是有魅力的产业,农村一定是宜居宜业的,农民一定是令人向往的职业,谢谢。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