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举行。图为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分享故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袁本刚:
各位领导好、各位嘉宾好,大家好,我是山东省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我们齐河紧邻山东省会济南,交通非常便利,地处黄河岸源,土地肥沃,也是全国数的着的粮食生产区,也是产量最好的地方。我们的祖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感和情怀。
我从小在成长,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在2009年6月份,由我牵头发起成立合作社,至今已经13年了,由最初的一个村五个社员,一共15亩地,发展到现在入社社员3656名,入社土地6万亩。经过13年的发展,慢慢引领广大小农户和我们一块来干,降低了种植投入成本,增加了土地效益,有很多事回忆起来也是回味无穷。印象最深的就是在2010年7月份,也是我们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刮得风特别大,多少年没碰到过这么大的风,七八级的大风,把树给刮折了,这个时候发生了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也是最担心的事,玉米全部倒伏了。当时玉米正处于一个生长旺季,根还没扎下去,这个时间是最不抗倒伏的时候。第二天群众都到合作社找到我了,说袁理事长,我们的玉米都倒伏了,你看怎么办,是不是你们在管理过程中用药用得少,抗倒伏的药打得少,他们认为我们没有抓住关键环节,是我们的失误造成的倒伏。
我跟他们讲了很多,他们听不进去,一个是退出合作社,第二个保住他们的经济损失,我也头大了,这是天灾,阶段性影响。
这个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跟朋友跟家人一商量,他们就埋怨我:“跟你说过,不让你干农业,你非得愿意干,你以为把这小农户弄到一块这么容易吗?让大家是一条心这么简单吗?再说了,农业是长期投资,基础设施和机械车辆,更新换代太快,回本率比较慢,风险这么大,你还是愿意干这个事,这回后悔了吧。要不别干了,跟我们一块干别的。”但是我觉得这样不行,我要把这个事干起来,必须要坚守下来,早晚这个事得有人做。
但是很难,怎么解决当前的问题呢?我们跟农业农村局领导反映,叫他们来跟大家说一说,另外都把大家召集到一块商量一下,第三天我们都聚在一块,跟大家讲一讲玉米当前的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情况。
这个时候有一位大叔站起来跟我说了一句话,说了一句公正话,我非常感谢这位大叔,永远都忘不了人家。他说大家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合作社上,这个风多大啊,树这么粗都能拔出来,玉米能不倒伏吗,大家都要理解一点,干什么都有风险,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合作社来。
我很感动,我说玉米倒伏别管怨谁,我给大家一个承诺,如果大家放心把这个地交给我管,如果产量出来以后赶不上去年的产量,我给大家兜底,给大家保产,跟大家签协议,请大家放心。
说这些也是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么大的面积都倒了,赶上正常的产量是很难的。我们跟大家承诺了以后,大家就放心走了,可是我的压力非常大,我们通过科学规范管理,玉米产量跟去年相当,甚至还超出一点。
通过这个事以后,大家都对我们提高了看法,说合作社的领班人行,敢承担事,我们跟他一块干放心,把地交给他我们有好的收益,他们是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也敢于承担事,所以说我们才有了快速的发展。
2017年有一个小农户找到我,跟我反映说:“大哥,我这边家里有12亩地,有两个老人,两个孩子上学。因为家里需要人,我辞职了,能不能给我找一个活儿,我把地加入合作社一块来干,给我帮个忙?”我说:“可以,正好我们在扩大队伍,你可以跟我们一起干,合作社免费给你提供学习费用,另外如果以后你钱紧张,合作社先给你垫上,挣了钱以后再交给合作社。”
经过培养以后,他拿到了毕业证、上岗证,加入了我们合作社队伍。当年就把成本收回来了,并且挣了10来万块钱,这个小伙子名字叫赵清梁,还在我们合作社,当上了我们的队长,非常优秀。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的产量能提高,我们感到非常幸运。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关注,合作社先后被评为是省、国家的示范社,我个人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党代表,“德州市乡村之星”“山东省农民工之星”“山东省农民工之星”“山东省齐鲁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本职工作,提高我们的精准化、标准化托管服务水平,带领更多的小农户增收致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用中国人的碗盛中国人的粮,为我们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蒋文龙(点评):
我听了以后感触很深,感觉每一个农民人背后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每一个创业的农业企业都有不同的困难。我也看到了各种精彩的故事,他们进入到农业领域里机缘都是不同的,他是因为父亲叫他回家,前面我们相城区的那位也是父亲叫他回家,当然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回家以后,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好,里面有一些共同的规律。
大家知道粮食生产国家非常重视,但是抓起来很难,因为政府要粮,农民要钱,像袁本刚坚持了13年,我在想他一定是成功的,如果说他不成功,无钱可赚,他也坚持不了13年。如果说光是从责任的角度出发,他无法坚持到现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市场化的运作这个方面,一定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寻的。那么这些规律,我觉得也是我们其他从事农业产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产业的农人们所有要吸取的。
我感觉到有三个词:
第一,创新。我们基本的农业经营制度还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很不经济。如何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在联合的过程当中怎么样能够让合作社壮大,也能够让农户分享到联合的利益,这里面一定需要模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所以我觉得第一个词是创新。
第二,匠心。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讲大国工匠,要用匠心来做事,没有匠心确实做不成事。袁本刚做了13年农业,我觉得他确实是对“匠心”这个词最好的诠释。我也看过浙江第一批评出来的十大种粮状元,有的已经改行了。也许这样赚的钱可能会多一些,但从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来讲,我觉得没有像袁本刚等以他为代表的这些农人们那么大。
所以我觉得第二个词是匠心,一定要坚持匠心,坚持持之以恒,不断地在这个行业里面坚持下去,才能摸到门道儿。
第三,责任。尽管粮食生产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但是如果说没有站在我们社会发展的责任高度,站在国家需要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赚再多的钱,发展得再好,我觉得也可能难以坚持。
“责任”,在我听到前面所有的这些农人的介绍里面,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提到了这个词,所以我想通过袁本刚的案例,也能够给其他的农人们一个借鉴。
三个词:创新、匠心、责任,就是对他们的感受。谢谢!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