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由全国农业企业发展联盟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农业企业家峰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图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兆民发言。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胡兆民:
尊敬的尹部长、一民总编,各位领导、同志们,首先非常感谢会议主办方能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成立于1954年。2012年在海拉尔农垦集团和大兴安岭农垦集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现在的呼伦贝尔集团。通过十几年的发展,集团公司目前拥有耕地600万亩,草原1000万亩,垦区员工18000人,垦区人口17万,分布在呼伦贝尔10个旗市区内,随着中央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的安排部署,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的国企三年攻坚,集团公司全力以赴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目前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在2022年,改革的红利和改革的成效,应该讲都得到了呈现,营业收入实现了47个亿,利润在5.7亿左右,人均年收入实现了8.5万元,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以下。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质量各个方面都创造了历史的新高。
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依托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围绕着种(种子)、种(种植)、养、储、加、销、运这么8个环节,我们打造了8个产业链条。同时我们在依托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围绕着米、面、粮油、乳、肉、水、饲料、有机肥等终端产品产业,我们谋划了我们自己完整闭环的产业体系。目前整个集团产能在200万吨左右,整个资产在107亿元左右。
党中央在二十大上做出了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安排,吹响了进军国际一流企业的号角。围绕这个要求和号角,呼伦贝尔农垦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企业,如何顺势而为,在改革的大潮当中,如何担当作为,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深化改革这么三个切入点,作为我们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围绕着科技创新,我们选了两个路径。一个路径是结合我们现有省级科技产业园区的基础,我们要搭建1246产业平台,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另外一个路径,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牧业,在这方面我们还是依托四个示范区的建设,我们要争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试验区。
围绕着整个科技园区创建,我们一共有这么四个板块:一是我们建立了农垦的数据中心,二是我们有两个研发平台,三是围绕着中科院的两个战略先导和一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工程实验室项目,还有我们农业模拟器一个项目,作为集中攻关解决整个生产过程当中瓶颈问题的四个引擎。
另外我们在上述的基础上,围绕着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在呼伦贝尔布局了6个现代农牧业服务中心。下一步,我们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辐射和服务整个呼伦贝尔地区3000万亩耕地,1.5亿亩草原。
目前我们这13个硬件支撑,已经基本建设完毕,同时各个硬件上的保障团队、软件服务,包括运营团队,都已经进入运营或试运营的阶段,阶段性成效已经显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依托于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等这些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同时也自筹资金加入国家项目,近年投入了数十亿元在这些领域,目前应该讲已经取得了成效。
第二个路径,我们依托于黑土地保护、智能育种、第三代农机和智慧农业,四个板块,要争当中国现代农牧业的试验区。
围绕这四个方面,我们还是想通过科技的手段来支撑呼伦贝尔农垦实现全域全面多样化的发展。这四个板块,目前我们已经都破题,分别有团队支撑进行建设。
首先还是黑土地保护。黑土地保护,目前东北黑土地地区,土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垦区也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情况。如何让土地能够得到永续的利用?我们通过现有的技术支撑和手段,加上团队,我们如何形成一个技术集成?通过高技术引领的智能化实现黑土地的永续利用。
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依托于现有的智能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在一个基层农场已经取得了成效,在去年整个厂子盈利能力水平里边,通过这块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占到盈利的40%左右,这也是我们依托于专家团队获得的支撑。
第二个是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特别是高寒地区牧草种子少、退化严重的问题,依托中科院A类战略先导,就是生态草木业这个项目,集中进行选育新品种的技术攻关。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利用分子育种,包括基因编辑等一些先进技术,目前也已经取得成效,有几个品种,已经在推广,为集团公司乃至东北地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是现代农机引领区。如何让我们农机装备尽快国产化,特别是如何让我们现有存量的农机具尽快地实现智能化和信息化,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依托于农业农村部重点工程实验室的一个项目和中科院集团机所进行合作。现在我们作为中国第三代智能农机的配套保障落地的支撑单位,在整个生产试验的过程当中提供了我们农垦力量。目前第三代智能农机部分样机已经下线,在我们部分农场进行测试。
第四个是为了解决集团公司本地资源数据化、产业体系化、目标任务数字化,特别是管控手段信息化,我们对标国际一流的总体安排和要求,集团公司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封闭的网格化网络体系。目前通过这个体系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整个科学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指挥调度的功能和作用都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挥。现在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已经建完,目前正在推进三期工程,我们现在也推出了一个新系统,为整个集团的高效运转、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这是我们整个信息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体系建设的一张图,也是我们集团公司的数据中心。
总之,通过四位一体的建设,最终为我们争当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试验区提供硬核的科技支撑,同时我们也通过争当中国式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这个试验区的平台,聚焦聚力解决地力提升、育种周期、亩均化肥等等我们选定的8个核心技术攻关的要点,最终要形成一定条件下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区技术的创新体系。
目前我们通过团队的支撑和努力,这些节点都有突破,都有进展,也都有成效。
在放眼未来抓大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聚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从农业生产上,过去我们农业生产主要是按照所谓的“八字宪法”来进行安排,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水平的提高,包括市场的需求,我们认为在集团生产过程当中,当前急需要解决是在选种选地的前提下,如何精准整地、精准播种,在田间管理的过程当中,如何做到变量施肥、变量施药、变量节水。同时在收获、运输、仓储的过程当中,如何做好减损的相关工作,特别是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选准团队,寻找现有的技术,跟我们的需求相结合,形成一套技术集成。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两精三变三减一用”这么9个节点,每亩能够为集团提供节本增效的空间在150元左右,我们在整地环节经过测算,能够有15元左右的节本空间。播种,通过精量播种机,过去我们一亩地油菜在9两左右,通过精量播种机,我们就能在四两半、五两左右,就能解决整个生产的需求,“两精”这一块,按照现价以油菜为例,一亩地有节本的20元左右的空间。通过变量施肥、变量施药和变量灌溉,这个环节,一亩地有20元左右的节本空间。通过减损的一系列措施,我们油菜如果按10斤来算,有30元。秸秆我们在40元左右的综合利用。这几项措施就在110元左右。
通过农艺、农机、农技的一些措施,产量肯定也要有一定的提升,品质也会有一定的提升,我们按10斤来算的话,又是30元。所以说一亩地在150元左右的节本增效空间,这是我们聚焦当前科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反过来,一亩地150元的经济效益,对于我们集团来讲,600万亩耕地就是将近9个亿左右的空间。呼伦贝尔是3000万亩耕地,我们想如果能保障服务到40%,除了解决自己600万亩,再给地方服务600万亩,我们有可能有20个亿左右的盈利空间,而且这个技术集成,应该讲现在已经初步具备,为我们下一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各个团队,因为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我们跟各个科研院所、各个优势团队在进行合作,现在一切进展顺利。
通过科技驱动,特别是我们人才培养、深化改革,从集团这个角度,我们还是按照创造国际一流品质,我们促百年农耕品牌的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计划,在2025年要进入国际标准、国内一流企业的行列;我们在2030年,集团公司要进入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我们也坚信,在国家农垦局的正确领导,在联盟主席守聪主席的带领下,在加快农业强国进入国际一流企业的征程中,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要勇当排头兵,要有新作为。同时也借这个机会邀请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到呼伦贝尔作客,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作客。
谢谢大家!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