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张燕
  • 作者:高玉倩
  • 2023-03-20 22:27:3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推动系统化农业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由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中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农业更为高效率、更为公平、更为安全、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奋进新征程,要锚定农业强国目标,稳扎稳打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以我国的国情农情为根本依据。世界各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道路尽不相同,但这些相异的农业道路都是基于其自身的资源现实、人口现实、制度特征与发展基础所探索出来的。我国的国土面积、资源禀赋等条件决定了不能照搬大资本大农场的欧美模式,更无法套用日本、韩国这样人口与土地规模国家的发展经验。要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强国农业普遍特征的农业强国之路,关键要从大国小农、人多地少、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存在悬殊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准确定位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规模大,但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还不够强的发展现状,充分认识到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的历史基础和底线特征依然是小农户生产经营;既要看到东部地区的广袤平原,又要考虑到西南地区的山地丘陵;既继续发展沿海地区已走向城镇化的村庄社区,又大力扶持西部地区经济基础仍然薄弱的乡村,以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选取多发展路径与多发展方向。

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以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基因为厚实传承。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老东方大国,中国创造出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作为文明历史进程中时间跨度最长、内涵最为丰富的一个阶段,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在农耕文明的内部,有天地人和、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独特农业种养模式,如游牧、梯田、稻鱼等,有数量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如农事节气、农业景观、农庭院落、乡风民俗等,更有“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它们共同维护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有序运行。即使今日各地村庄形态变迁、村落形式演化,发展进度差异明显,但大多数农村仍保留着“熟人”或“半熟人”式的农耕传统和社会形态,这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要赓续农耕文明,坚持大农业观,发挥传统农业优势,构建多元化农业供给体系,使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同我国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传统技术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可在全国复制、全国推广的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全面而坚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站在全局发展高度,制定能推动“三农”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谋划、有序安排、系统部署、有效展开“三农”发展战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农业强国建设牵涉行业多、领域广,涉及任务广、实现周期长、展开难度大,需要切实压好落实各方主体责任,需要各部门间有效协调配合,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与资源。而这些缺少敏锐的判断、周详的部署、坚定的执行都难以完成。要劈斩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上的种种“荆棘”,处理好农业农村发展与其他发展之间的关系,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更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政治优势。

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科技创新为持续动力。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首要基础,其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大经济基础与物质保障。只有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真正使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具有可行性。因而,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整体化农业发展体系,实现全方位的农业经济现代化。在横向面上,要持续发掘农业的多样功能、农村的多元价值、农民的多种潜力,构建起具有强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在纵向线上,要致力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延长乡村产业链,提升农业产品价值链,打造出高品质农业产品供应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有力支撑。在生产力层面,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打造国家农业科技的战略力量和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天花板,把握种子、农机、装备、设施、技术等关键科技要素,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在生产关系层面,要深化农村相关改革,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城乡联动式改革,推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由此,协同好农业农村发展中领导者、建设者、经营者三种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打造稳定、可持续的基础。

作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玉倩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