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杨柳轻拂。暖阳下,走进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养龙司镇光华村,是全新的感受。村道宽敞干净,房屋整齐坐落,文化广场上回荡着欢声笑语。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让人们住进了“幸福里”。
“去年我们村实施了45户改厕,每家我都去了不少于六、七趟,从选址到放线,从修池子到安便池,我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更是见证者”。光华村主任助理、“治厕”专干袁学自豪地介绍村里改厕的情况。
据了解,去年以来,息烽县以农村“五治”为抓手,“两图一卡”为指引,建机制、行调研、探方法、推首厕、强管护,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发挥农村群众参与农村“厕所革命”的积极性,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周期可持续发展,2022年完成实事目标新(改)建卫生厕所6446户。
万事开头难。改厕工作刚开展并不顺利,群众不理解,积极性不高,屡遭村民拒绝。如何变被动改厕为主动改厕呢?息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福海给出了回答——改厕要先“改”观念。为使“厕所革命”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息烽县利用横幅、标语、印发宣传手册、入户走访,广泛宣传改厕政策,营造改厕氛围。同时,县里由县级领导领衔、科级干部参与,采取入户走访和“坝坝会”等方式,对全县161个行政村改厕工作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摸清全县农村厕所现状,制定“两图一卡”(现状图、作战图、明白卡),明晰工作路径,重点治理旱厕(无厕)户,有序开展问题厕所摸排整改“回头看”,保障村级公厕后续维护运行正常。
走在息烽县村村寨寨,总有这么一个群体行走乡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张图纸,一把尺子,这就是息烽县组建的县、乡、村三级改厕技术服务队伍和监督队伍。
“我们这支1108人的队伍名每人一张图纸、一把尺子,在群众改厕过程中,坚持申请前宣传到位、动工前指导到位、施工中监督到位、竣工后验收到位,精准指导农户和工匠按图施工,管控改厕前、中、后各个关键环节,严把改厕建设标准关、质量关、进度关、验收关,确保建一户、成一户。”息烽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曹廷友说。
为体现群众主体地位,息烽县发动群众参与农村改厕的各个环节,让群众自己办、自己管自家事。
日前,一场“首厕”竣工观摩会在息烽县九庄镇鲁仪衙村白泥山组吴建涌家的小院召开,周边的县、乡镇、街道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我家修的厕所是村里的‘首厕’,创新化粪池清掏口反口盖板,达到既不让雨水进入、又防范不懂事的小孩子坠落入池的目的。”吴建涌介绍起自己的经验自豪得很。
“首厕就是行政区域地方政府或村委会当年组织实施的第一个农户开展的新建(改建)卫生厕所,其目的是要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作好示范样板。”息烽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厕所革命不仅要建还要管。对于建管两大难题,石硐镇探索了一条出路。当地通过成立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服务站,建立“一个平台、两种方式、三个一点、四位一体、五个统一”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建、管、运、服全周期可持续发展,社会化服务方式清掏厕所粪污、维修化粪池。
“我们家的厕所化粪池满了,一个电话,管护服务站的人来帮我们抽粪,第一次免费抽,第二次要收50块钱。这些年,政府投入大,帮我们硬化了道路、建设了厕所、整治了环境、发展了产业,现在环境变美丽了,人的精神也好,大家都开心”。石硐镇前丰村青杠寨组赵玉国说。
“改厕不仅仅是‘改厕’,一定要‘改到位’,改到群众心坎里,不仅要改好,后期还要管护好。这样才能让群众用得舒心安心。”曹廷友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