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和为基 美为框 富为本——黑龙江省逊克县乡风文明建设纪实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刘伟林 岳海兴
  • 2023-07-07 16:43:29

时值盛夏,走进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苍翠满目,绿意浓浓。

逊克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边疆,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米哈伊洛夫区隔江相望,是典型的边疆县城。

近年来,逊克县坚持以监督指导为引领、以移风易俗为主题、以道德建设为主弦、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全面提升乡风文明整体水平。全县9个乡镇78个行政村,文明乡镇完成全覆盖,文明村占比87%,其中全国文明村4个,省级文明村12个,市级文明村31个,县级文明村21个。

和为基、美为框、富为本,小边城何以有大作为?

以移风易俗为主题,弘扬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年形成的陈规陋习,根深蒂固。

走进干岔子乡河西村村图书室,窗明几净,安静的图书室内,几位村民正陪着放暑假的孩子在这里看书。

“我们这个图书室有藏书5000册,种养加书籍都有,还有各类儿童图书,种地啥不明白的,村民们都到这查查书,平时不忙了,可以坐这看看书啥的。”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张清华说。为了提高村民的阅读兴趣,村里把每个月10日定为读书日,定期开展读书活动。

作为省级文明村标兵,河西村在移风易俗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坚持绿色生态,打造宜居村庄‘一片景’; 坚持家风引领,绘就美丽家园‘一幅画’,坚持文明创建,树立社会风尚‘一面旗’。”张清华说。

走在河西村的村道上,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坝旁鲜花盛开、绿树摇曳,而且各条街的花色、树种皆不相同,形成了一街一品、一街一色绿化格局。
河西村是肉牛养殖村,但是却看不到一点粪便。

“村内散户养殖圈舍全部实现硬化,畜禽粪便做到‘日清日堆肥’,坚持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实现了街净、墙净、水净,每家院净、窗净、地净。”干岔子乡党委书记董宜璐自豪地说。

移风易俗,村民是主体。如何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很重要。逊克县78个行政村全部修订完成“一约四会”制度。村规民约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让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得到有效遏制。文明的乡风民风、整洁的村容村貌、秀美的田园风光、宜居的生态环境、火热的文化活动、多彩的民族风情正在逊克县各个乡镇村屯上演。

“通过移风易俗整治行动筑牢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逊克县文明办主任张洁说。

以道德建设为主弦,选树优秀典型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逊克县在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时注重先进典型的选树,以典型引带助推乡风提升。

王丽,黑龙江省逊克县合峰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省“最美巾帼种粮人”、奇克镇前进村妇联主席,丈夫侯保柱,逊克县丰禾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省劳动模范、市最美绿色农业带头人,夫妻二人被誉为逊克县的“凤凰组合”。四口之家今年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夫妻二人勇担社会责任,每年冬天为村里公路清雪,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夏季汛情严峻,动员社员及村民,将十余公里堤坝平均加高二至三米,保护耕地近500公顷,确保农户秋收时颗粒归仓。

“通过树立典型,让全村的人都看得到,都想这么做,整个村的风气都会慢慢地变好。”奇克镇前进村党支部书记牟宗辉说。夫妻二人不单是道德典型建设典型,更是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领头雁”。王丽夫妻二人立足于秸秆综合利用、中草药种植、产品销售增收,主动融入现代农业建设,紧盯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子,建成54亩中草药展示园,种植白芍、金莲花等12种中药材,建有8个温室大棚进行自繁自种。2017--2022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累计与全县174户精准扶贫户、脱贫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带资入社,鼓励农户入社分红,每年户均增收2400元,总计41.76万元。

目前,逊克县评选出“文明示范户”“最美家庭”“绿色庭院”等各类先进典型1200余户;40名道德模范、“最美婆媳”、“致富能手”、“新时代好少年”。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发展经济惠民

“我们加快建设农旅、文旅融合,不断地将农业、生态资源与乡村旅游相融合,追赶乡村旅游新潮流,打造春赏花、夏垂钓、秋采摘、冬赏雪的乡村旅游品牌。”在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村——松树沟乡新立村,党支部书记刘继刚说。

去年,新立村探索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春季有杜鹃花海,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夏季有“仲夏星空”露营基地,举办了“逊别拉河畔音乐节”;秋季依托“庭院经济”搞起了乡村采摘;冬季投入20余万元打造了冰雪小镇。一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红火的“农家乐”更是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在逊克县另一个全国文明村车陆乡卫东村,村里开办了“两间房”酒坊,还将集体机动地公开竞价出租,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夯实了产业兴旺根基,把反哺群众、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前进方向,按相关规定预留各项公积金、公益金后,全部量化股份分红,年度股权分红137万元,发放边民补贴115.8万元,全村216户户均享受分红和补贴近2万余元;省级文明村新鄂乡新鄂村,以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为龙头,制作和销售桦皮工艺品,兽皮工艺品等鄂伦春族民族特色制品,带动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以AA级新鄂鄂伦春民族风情旅游度假村为核心,依托大沾河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鄂伦春民族风情游和沾河漂流,积极推进吃、住、行、购为一体的家庭旅游业。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腰板也“直了”,真正地把“硬气”“底气”注入“骨子里”,刷新刷靓文明乡风的“底色”。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有力推手,是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产业的内在动力,风清气正了,革故鼎新了,各级文明村着力发展村级产业,争当现代化新农村的排头兵。”逊克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贺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伟林 岳海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