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建设方兴未艾,而不少数字农业项目陷于“数字孤岛”的尴尬,是什么导致农业数字化进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显然,不全是管理者、数字技术供应商为多做项目而拥抱数字农业,也绝非建成的数字农业项目不具备提升农业管理和经营效益的工具属性,而是没能构建起全域数字农业平台,无法形成区域或行业性数字农业生态,数字农业项目的价值无法扣环成链。近年来,一款名为“神农口袋”的APP在上海实现了“扎根式”普及应用,它覆盖了上海全域农业用地,9000个规模经营者通过APP享受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种植保供、渠道采购等“一揽子”服务功能,同时有效上传基于土地及生产过程的动态、实时数据,APP因此升级为上海农业产管销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神农口袋”APP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化管理应用工具,如果上海的农业管理者、经营者不能与之相互成就,仍然逃不过“数字孤岛”的宿命,是什么力量让它茁壮成长?
“如果没有上海数字农业云平台,‘神农口袋’不可能成为具有内生动力的工具,这个工具依托全域数字底座发挥价值,又为数字底座提供实时动态数据,成为上海数字农业生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神农口袋”数字农业技术供应商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波说,“我们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三大农业云平台在行业内日益出彩,背后是政府和数字技术企业、农业经营主体联合构建区域数字农业生态,共同塑造数字农业价值链。”
三大数字农业云平台各展风采
2020年5月,上海数字农业云平台推出“神农口袋”的信息直报系统,没有人想到,3年后,它可以用来“一键贷款”。贷款的依据是过去3年的农事档案记录。“神农口袋”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是基于数据资产,数据变资产,发端于上海数字农业的“一图”“一库”“一网”建设。
上海数字农业“一图”涵盖了上海全域230万亩农业生产用地,100多万个地块被赋予编码。横向,实现了农用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一图”绘制,纵向,实现了覆盖市、区两级农业政务门类系统的“一库”建设,由此,面向农业生产者、政务管理者、社会化服务者、城市消费者的立体式“一网”得以构建。
上海一图、一库和一网的建设,让数字农业的应用功能全方位开花结果,上海农业数字云平台因而在全国众多数字农业云平台中获得各方青睐。因为,真实鲜活的数据保障了“菜篮子”保供、市场供应调配、农产品生产计划、保险补贴、农业农事指导的精准施策效率。农业经营者因为数据资产获得信用而享受到金融保险等实实在在的服务;电商、农产品采购商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基于数据平台完成产销对接,金融信贷部门则基于数据资产完成更多信贷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因数据而受益的农业相关人员,自然会自觉提供并维护数据。而这样的数字农业,就如一个具有内生力的生态系统,绝不会陷入“数字孤岛”的窘境。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数字乡村平台和上饶市数字农业云平台的出彩同样是因为各美其美。旌阳区数字乡村平台为41.4万个地块共42.9万亩耕地赋予了“数字身份证”,由此建成全域资源管理图,可视化为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和农民服务3大应用图层。耕地保护监管平台、物联网管理系统、农业全周期产业区块链等因为嫁接在图层之上,功能得以连续迭代升级。上饶数字农业云平台建设思路紧紧围绕六大农业支柱产业,着力构建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因此,从顶层设计上保证了全域涉农资源的聚集、整合和应用,使得上饶农业农村管理体系、信用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数字化成为可能。
记者采访得知,最近两年,三大数字农业云平台特别是上海和旌阳的平台,虽然地处东西相隔2000公里,频繁地被各省市各级领导光顾、咂摸,每一次学习考察结束之后,都会发出共同的感慨:发展数字农业,摸清家底构建数字底座是关键。
以数字底座为内核构建数字农业价值链
上海、旌阳、上饶数字农业云平台建设实践表明,场景化功能应用的扩增和技术装备升级,是针对农业经营者和社会化服务者的需求而来的“衍生品”,而其内核是数字底座,是数字底座,让数字农业价值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
上海的“数字底座”建设基于农用地块生产行为数据的动态、实时更新,并通过技术将生产行为可视化,这是决策者、农产品消费者以及包括金融保险等农业服务者成为数字农业内生动力的前提,是不断提供管理、应用功能的依据,是数字农业各方开展合作的基础。旌阳区和上饶市数字底座的内在价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采访了解到,基于数字底座的数字平台之所以能成功规避“数字孤岛”的命运,至少基于两点。第一,通过数字共享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和传统农业“壁垒森严”不同,数字农业有效解决了“谁来共享”和“如何共享”的问题,从而推动农业优质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通过大数据实现公正平等。传统农业的价值认定基于经营规模、投资多少等因素,而数字农业的价值源自大数据,在大数据面前,只有数字,没有大小,更没有高低。
数字底座为数字系统的开发者创建了方便之门和通达之道,开发者所得的回报则是,通过数字技术创新解决行业痛点,为各类经营者、服务者提供“傻瓜式”操作指南,从而实现数字化的广泛适用性和开放包容性,最终获得数字资产。广泛性和包容性是汇聚真实、动态数据的内生动力,汇聚的数据为数字分析提供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充足的样本,进而为数字技术开发者提供创新资源,为服务者筛选精准对象,保障了农业生产、服务和管理变得真实可信。
显然,做到了全域农业生产者信任可视化、管理者全过程决策科学化、服务者服务精准化,型塑数字农业价值链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数字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也因此成为现实。
以价值共创模式推动数字农业建设
上海的“数字底座”建设基于农用地块生产行为数据的动态、实时更新,旌阳区以跨部门采集农用土地数据建成了数字底座,上饶的数字底座建设围绕全域农业农村大数据采集而成,不容置疑,这三个数字农业云平台的数据采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的呢?
“十多年数字农业探索实践证明,要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采集者、开发者和使用者必须是一个共同体!”张波感慨地说。
如何理解这个“共同体”?
“生产行为是一个流动过程,能够做到保证生产行为数据的准确率和及时率,上海是通过农口各级政府的服务推动的,很了不起。”张波解释,“旌阳区的数据采集,依靠党委、政府一把手的决心和思路,真正打破职能部门的壁垒,从而把国土资源的全方位信息收集起来。”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共同体,通过行政力量物色数字技术供应商,通过政府和数字技术供应商联合进行价值共创,吸引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机构共享价值,在各自实现价值、贡献价值的过程中保持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在这个过程,逐步形成和谐共创的数字农业生态环境。
记者发现,三大数字农业云平台的数字底座有一个共性,即数据开放,这也是共同体能够保持稳定并持续扩大的重要条件,因为数据开放,才能吸引更多的创新主体参与数据价值挖掘和功能性平台开发,激发主体创新活力。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农业发展到今天,各地各级政府都有了试错的经历,也认识到数字技术、功能开发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能否有效打破区域、行政等各种壁垒,获取真实动态的数据,让数据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体现出价值,通过价值分享扩大共同体,从而构建区域数字农业生态,真正推动数字农业建设稳步向前。
作者:贾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