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山东省夏津县:打造六大优势,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邓荟雯
  • 作者:张艺歆 刘明晓
  • 2023-08-17 21:31:21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着重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响应党中央号召,利用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故道古桑”党建示范带、椹仙党建共同体和德百小镇等优势资源,在四位一体的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协作下,坚持“支部统领、主体分工”“一核多元”的现代化村庄治理机制为引领,在挖掘古桑文化资源中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精神气质,充分利用以及“以桑治沙”的防风固沙、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结合森林草木、美丽田园、草原湿地等地质地貌特点优势发展产业经济,吸纳“政府+研究院+高校+企业”四方合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着力打造六大优势,推动乡村制度、组织、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现代化治理高质量发展。

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山东省夏津县徐徐展开

打造制度优势,四位一体共治机制夯实乡村现代化治理的制度基础

制度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堡垒。在乡村治理的发展过程中,党委、政府、社会、村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共同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必须围绕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搭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如山东省夏津县苏留庄镇的立新村党委统领三级网格架构、三资融合推动新村产业发展、推进治理与服务融合探索的发展模式,解决融合之初存在的乡村治理不顺畅、产业发展碎片化等问题,为自治、德治、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具体工作提供制度框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共治、村民共建”四位一体的共治机制是一个高层积极政治引导、府际推动竞争运作、社企联合规划策略、村民主动配合参与的现代化治理过程,治理主体间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而且是责任共同体,在推进乡村治理秩序和发展中建构乡村治理现代化多元协作共治的内在逻辑。当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出现了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低下的现实困境,四位一体的共治机制既保障了前屯村治理现代化制度机制的稳定性,又进一步丰富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夯实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制度基础。

夏津县扎实推进“五面流动红旗”争创活动,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心剂”

打造组织优势,“支部统领、主体分工”“一核多元”的村庄治理机制

开创组织振兴生动局面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从农村的物理分散引致的人心散乱到乡村布局调整带来的共识凝结,组织在这一转变中承担根本性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实到位、能否落实得好,关键在于组织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挥。乡村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组织振兴必须以乡村善治作为最终目标,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打造农村和谐发展、安定有序的局面。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问为导向,完善落实村规民约和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村民理事会制度,形成“支部统领、主体分工”“一核多元”的村庄治理机制,开创现代化治理生动局面。

健全县乡村三级合作社体系,村级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400余个

山东省前屯村成立“椹好”志愿服务队、“椹安”治安巡逻队、“椹和”调解委员会、“椹乐”乡村艺术团四个志愿服务组织,制定完善组织章程和管理制度,加快推动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发展,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让村庄的友善和谐之美与乡村组织发展之美相得益彰。从凝聚民心的情感归属和价值共识到乡村布局的整体调整和机制构建,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越来越有底气、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山东开放大学夏津县乡村振兴学院揭牌成立,全面提升村“两委”干部队伍能力水平

打造产业优势,三大支柱产业拓宽乡村文化及生态治理空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产业振兴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要求。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只有产业振兴才能提振先进的文化,打造宜居的生态,形塑坚强的组织。乡村要依托自身天然优势资源,因地制宜,以支柱产业为引擎,以完善配套服务为支撑,加快延链聚合、集群发展,厚植工业产业发展新优势,进而推进乡村产业、组织、文化、生态、人才振兴。比如山东省夏津县以纺织产业为支柱产业,打造产业链齐全的百亿级新型纺织产业集群,织就夏津产业新未来。“夏津县新型纺织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市级主导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运用国际上先进的“溶剂纺丝法”干法工艺,被《中国纺织报》评价为国内首条大容量干法生产线,不仅以纺织技艺高超推动产业振兴使夏津闻名,其绿色环保更拓宽了夏津文化及生态治理空间,更加展现浓郁的乡土文化风采和舒适生态环境,让大家看到美丽夏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面貌。

中国·德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夏津举行 10个项目集中签约

其次,夏津县坚持科技驱动创新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建设“夏津县长三角协同创新创业中心”(无锡场景),打造“飞地研发、夏津制造”的特色产才融合品牌;按照“链主企业+卫星企业”模式,实施“数字+人才”工程,发挥“平台+资金”的引导效应,建设国家级装备制造生产基地等等,开启夏津县工业生产“加速度”,不仅推进产业蓬勃发展,更加推进经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第三,以村党支部为引领,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主,全力发展健康特色农产业,并开发乡村文旅价值空间。通过对森林草木、美丽田园、草原湿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走出一条景区+旅游小镇+采摘园的绿色富裕之路。如前屯村借助毗邻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中德百旅游小镇、德百温泉等旅游大项目的优势,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旅游观光、采摘,每年为村里带来100多万元的旅游经济红利。与此同时,实施古桑文化村落规划设计,建设古桑文化馆、庭院经济示范街、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在挖掘传统文化遗存中展现独特古桑文化,在保护原生村落中打造舒适生态空间。因此,乡村要坚持以支柱产业为主导,将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为特色村落文化,并以此为主线进行乡村公共空间规划和建设,从而探索出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不仅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物质保障,更加拓宽乡村文化及生态的现代化治理空间。

夏津县乡村振兴暨“双镇百村”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签约仪式举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

打造文化优势,独特古桑文化为前屯村生态振兴提供精神气质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同向同行。聚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阵地,不仅要重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更要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特别要把提振农村精神风貌作为重中之重。如夏津县以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运营为引领,按照《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规划》、《夏津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致力于“桑”元素的全面开发,形成集桑树种植、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于一体的完整桑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成为“一街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古桑文化村。规划建设了古桑农耕文化馆、桑皮纸小院、精品民宿、古桑体验馆、文创小院等,铺设了七彩胡同、磨盘胡同等文化胡同,重建了历史上享誉夏津的大义学——“杏坞书院”,将村庄打造成极具鲁西北民俗特色的“椹王古村”。依托当地特色古桑资源深度孵化文旅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集旅游观光、果品采摘、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产业加工于一体的多元化治理格局。

苏留庄镇前屯村古桑农耕文化馆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其次,夏津县依托黄河故道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旅游从“单点”、“环线”向“全域”转变,全力打造5A级标准的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把夏津黄河故道地区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下了基础。为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内顶尖的东方园林规划设计公司进行对接,制定高水平的、有可操作性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围绕“一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两库(夏津水库、西沙河水库)两河(卫运河、马颊河)”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前屯村所属的苏留庄镇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 2021 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其牢牢锁住古桑树群农业文化遗产这一“乡风依存”的有形乡村文明成果,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和养老养生旅游,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多层面扶持,大大提升了前屯村现代化治理的整体风貌,无形中在道德引领、文明教化、价值引领方面让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合理归位。

夏津县“乡村振兴有你我 献礼党的二十大”主题文艺演出在香赵庄镇举办

打造科技优势,“政府+研究院+高校+企业”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是乡村制度、组织、经济、文化、科技、生态振兴的动力源。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不再是基于农耕时代和自然经济时代物质型的投入,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乡村治理力图打破信息鸿沟、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等现象导致的经济贫困,借助“政府+研究院+高校+企业”四方合力,以科技创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攻克产业技术难题等,造就繁荣创新的美丽乡村。如夏津县成立古桑树群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邀请桑产业行业知名专家对古桑树群保护发展建言献策。委托中国科学院制定《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划分古桑树群核心保护区、桑产业发展区等五大功能区,分区分片科学管理。为古桑树群的保护和开发提供重要遵循。其次,建设古桑产业技术研究院、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桑产业综合示范旅游园区,邀请高端智库指导古桑树群保护,为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的技术外溢促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通过规划参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招商引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等方式方法,持续推动桑的全元素利用,精准转化多项相关成果,促使桑产业集聚和产生规模效应,形成夏津特色的产业集群,产生示范效果,通过攻克桑技术难题、高质量规模化生产,实现桑产业高附加值。三是对接高校人才促进产业发展,为夏津县乡村现代化治理新格局提供人才服务与技术保障。先后对接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农科院、齐鲁工业大学、广东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通过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的科学健全,使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活力,为前屯村治理现代化格局提供智力支撑。县企校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构建“世界桑产业看中国、中国桑产业看夏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2023年中国(夏津)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夏津举行,全国各地的桑产业专家共商夏津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打造生态优势,以桑治沙的生态成就及“文化+”“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为生态振兴提供绿色支撑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和村风村貌是一个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估标准。夏津县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形成了夏津独有的、以古桑树为主的12.8万亩黄河故道原生态森林资源,不仅开创了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成为兼顾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沙地农业系统的重要典范,而且形成的“文化+”“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打通古桑产业链条贯通融合的渠道,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卓越的生态建设成就的同时,带给了村民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与和谐共美的村风村貌,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绿色支撑。

黄河故道古桑文旅集聚区入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古树保护。为了保护古桑树群生态,同时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对古桑群内的2万余棵古树建立档案,签订管护责任书,每年给农户发放古树补助,通过政府管理和百姓参与的方式,共同保护古桑树资源。通过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免费发放果树苗等方式,逐步扩大果桑种植规模。不断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文化公园改造项目成功列入“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库。二是完善古树保障体系,深化桑产业发展。除加大传统生产管理技术的传承和使用,如施用绿肥、农家肥,土炕坯围树、涂油渣、捆绑薄膜等传统有机生产方式,做好病虫害的绿色防护之外,重点开展遗产地古树资源普查监测,建立遗产地古树名木保护、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动态评价和预警“三大体系”。建设完善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推广林粮间作、套作生态农业模式,全力扩大椹果种植面积,每年增加椹果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为桑产业发展奠定资源基础。三是走“文化+”“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文旅深度融合打造良好乡村生态。在充分挖掘当地古桑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国内和世界上古桑种质资源,建立全球最大的桑树种质基因库;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及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建立国家级“一带一路”桑文化博物馆,传承古桑文化;修复古村落、古建筑,不仅实现古桑树群与人居环境的完美融合,更加全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叫响“世界遗产地,千年古桑林”品牌,擦亮“生态夏津”的金字招牌。

夏津县连续举办十六届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人民殷切的期盼。当前,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面对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夏津县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温泉度假村为契机,在旅游民宿、民间文化艺术团、桑产业特色深加工等项目做大做强,同时先后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造、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出一条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村社共治、村民共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发展模式。打造六大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夏津实践”的初步探索,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者:张艺歆 刘明晓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