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分享会 详情
陈领:永远年轻的大国农匠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婉茹
  • 2023-09-10 13:38:37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来自两岸的青年农民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京的陈领,今年63岁的我跟农业机械打了43年的交道,大伙儿称我为“农机大王”,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去年我又参加了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被评选为“大国农匠”,这使我感到特别的荣幸和自豪。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看着父母在田间里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在地上摔八瓣,特别心疼。高中毕业后,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所以我报考了顺义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就一门心思,不能让农民种地再那么辛苦了。毕业后我一直扎根在农村,为农民维修和示范推广各种农业机械。

那时维修最多的是手扶拖拉机。随着国家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每个村子的农业机械种类也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搞好农民的农业生产,我在2008年带领8户农民成立了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现在已有社员365户,流转了16000亩土地进行统一种植,带动了6000多农户每年每户增加收入2000多元。同时我们还打造了集休闲、观光、采摘、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我连做梦都没想到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这除了党的惠民好政策,也离不开农业机械大力发展的功劳。

DSC_9096.JPG

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陈领

儿子大学毕业后,我把合作社的主要工作都交给他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大事业还得靠年轻一代的新农人才成。乡亲们对我说:“老陈,这回可该歇歇了。”是啊,我这奔波了几十年,确实该歇歇脚了。可是在2013年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放弃了这个念头。那年三夏,正忙着抢收抢种,我们的几台播种机紧跟在收割机后面进行玉米播种作业,在作业时需要跟种子一起播上种肥。传统的加肥方式是人工用肩扛把肥料装到肥料箱内,一台播种机需要5个人加肥才成,这里面又脏又累还耽误工夫。

一天,我们正在紧张地作业,就听“哎呦”一声,我们一个社员的胳膊被肥料袋给压伤了,大家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进行救治。我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陷入了沉思。晚上我把农机部门的管理人员全部召集到一起说:今天发生了这样的事故,对于我们农机人来说愧对农民,愧对农机人这个称号。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种传统的加肥方式。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到车间里跟着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装填肥料的机械装置,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踏实。

一天夜里,我躺在床上忽然想到两架飞机能在空中加油,两台农机就不能在地里添加肥料吗?天刚亮,我叫上儿子就往车间跑,带领大家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在2014年研制成功了一种可移动式自动加肥装置。这台加肥机能同时为10台播种机填装肥料,节省15个劳动力,提高了5倍的作业效率。后来我们申报了国家专利,申报专利之后,儿子看到这台机子自动加肥的场景,笑着对我说:“姜还是老的辣,还是有您在,我们心里有底。”我说:“不是你们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你们,农村农业的未来还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

接下来的几年,在我的指导下,合作社的青年创业团队不断对各种农业机械进行技术革新,先后发明了有机肥深松施肥机、宽窄行玉米播种机、打埂机、夹包机、翻晒机等,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看着这些为农民种地创造了更高效益的专利证书,同时也看到了在我身边有这么多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当我把“大国农匠”的奖牌抱回家,端端正正地放在屋里的时候,我就下定了决心,要把今后的全部力量,最后的余热,全部奉献到乡村振兴的大国农业中去。看着我不说话,旁边的小孙子问我:“爷爷,您想什么呢?”我说:“我在想怎么种好地、多打粮食呢!”小孙子说:等我长大了也和爷爷一样,开拖拉机种地去,打好多好多的粮食。看着旁边的儿子在笑,孙子在笑,我一下子感到,我不是一个63岁的老人,仍然是一个年轻人。

想到这,高兴得我又唱起了最喜欢的那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