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师节前夕,北京市顺义区教研中心组织初中地理、生物、历史教师一行80余人,来到有“贡米之乡”称谓的北小营镇前鲁村,开始主题为“寻百里稻香,访千年文化”的文化实践之旅。
前鲁村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此地产的大米在清朝时期就是进贡皇宫的“贡米”,有北方第一稻田之说。据史料记载,汉朝时期,北小营地区属渔阳郡狐奴县,光武帝刘秀将张堪从蜀地调至渔阳郡任军政太守。当时的渔阳郡农业十分落后,张堪结合狐奴县的地理特点,将南方水稻种植经验传授给当地百姓,种植水稻8000余顷,开创了我国北方种植水稻的先河。
在前鲁村的水稻种植园区,对于水稻的种植,大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园区负责人刘晓辉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前鲁水稻的特点、规模、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等情况。当讲到稗草是水稻的天敌,多位老师问哪个是水稻,哪个是稗草?刘晓辉就拔出水稻和稗草教大家辨认,从二者的高度、叶子和穗子等方面进行区分。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掌握了第一手的实践知识。
让大家更为惊奇的是,在园区里,为了除去水稻的杂草。不是用除草剂,而是在稻田里放养大量的鸭子,整个园区大约有3000多只鸭子。每天把鸭子放到稻田里,鸭子就去吃这些杂草,刘晓辉解释说这就是生物除草。同时鸭子的粪便又肥沃了稻田,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水稻的有机种植,达到了绿色环保的目的。大家听了以后很受启发,觉得非常有意思。
老师们在博物馆里听水稻种植知识讲解
随后,大家又来到了与园区相邻的张堪文化博物馆。馆长黄礼老先生带领大家参观了整个博物馆,为大家介绍了张堪文化博物馆的规模、结构和展览板块,还重点介绍了文化博物馆设立的张堪文化区、两汉文化区、农耕文化区等,并详细介绍了张堪的生平和顺义的水稻种植的历史。在钟楼、太守府、农耕学堂、农耕园、稻田等场景中,大家了解到了张堪文治武功的一生和“渔阳惠政”的历史。
图为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老师在张堪博物馆前留影
最后,教师们与在场的专家、劳模进行了交流座谈。在这里,两届全国劳动模范、年过七旬的黄礼先生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史,特别是发展壮大鸭产业的艰辛过程。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顺义区政协常委、顺义区长青林场第六分场原场长李保忠,分享了他扎根林业四十年、默默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老师们听了后觉得很受震撼。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牟汉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