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安徽:“跑出来”的玉米增产路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杨晰然
  • 作者:杨丹丹 曹雷
  • 2023-09-14 13:35:53

9月1日,在安徽省阜阳市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9月2-3日,在泗县开展玉米单产提升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田间技术指导;9月4日,参加全省秋收秋种现场会,展示汇报学校研发的玉米矮化耐密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技术成果;9月5-6日,在蒙城县参加全国大豆高产竞赛测产现场会;9月7-8日,在临泉县和颖泉县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玉米南方锈病防控调研;9月9-10日 在无为县白茅镇开展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调研;9月11日在宿州市开展研发品种筛选试验观察;9月12日在灵壁县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这是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庆九月份以来的工作轨迹,作为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一到玉米生产的关键期,他都要沿着玉米主产区跑一遍看看玉米生长情况。一圈下来,马庆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好于去年!全生育期墒情总体较好,出苗整齐度高,病虫害发生轻,结实完善,灌浆正常。”

搞玉米研究的,最开心的就是看到丰收。自2008年工作以来,马庆就和玉米生产绑在了一起。在他眼中,玉米就是丰收的事业,要潜心钻研攻关;农民就是一个个老朋友,要尽己所能服务奉献。

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热资源充沛,但是玉米苗期涝渍、花期高温干旱、后期阴雨寡照、锈病等生物及非生物逆境灾害高发频发,抗逆性玉米品种匮乏,玉米产量受较大影响。马庆力图通过选育抗逆高产品种,带动农民丰产丰收。但抗逆品种有着制种花期差异大、制种产量低等问题,业内不少专家认为这种抗逆育种模式制种产量难以显著提高。

为了打破传统育种思维,马庆和团队成员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为主攻方向,构建复合杂优新模式,持续改良核心种质,建立多基因聚合杂交、表型与遗传背景分子标记联合选择、大群体早代测配、逆境多点穿梭、生态适应精准评价的定向选择育种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抗逆育种新模式。

为了搜集抗逆种质资源,马庆连续多年深入大别山区寻找当地农家品系。为了选育优良自交系,他每年像候鸟一样往返于海南、宿州等基地,一年至少有8个月时间在基地。“自工作以来就从来没有寒暑假概念,因为每年寒暑假都是授粉高峰期。”

在马庆看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如果怕吃苦受累,那很难做出什么学问。夏季7、8月份是宿州最热的时候,恰恰也是玉米授粉高峰期,大夏天“蒸桑拿”已经成了马庆的“习惯”。为了鉴定组合的大田表现,他在黄淮海7省50个县安排了鉴定点,每年9月份看品种表现让他成了黄淮海地区的“活地图”。他先后开展了系统的亲本观察试验、播种密度试验等六项制种技术研究,历经艰难,摸索出安农591最佳制种技术方案,大面积制种平均产量突破450公斤,为安农591及其他抗逆品种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教授比农民更像农民。”长期的户外作业,让马庆皮肤黝黑,像个地道的农民。“马教授每年都要来我们这很多次,每次下车都是直接下地,一点教授的架子都没有。”临泉县种植大户陈金说,马庆是他见过的最朴实的教授,“玉米种植都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老百姓都热得待不住,马教授从来都是汗流浃背坚持到最后。”陈金说,马庆经常驻扎在农村,一个村一个村为老百姓开展玉米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非常辛苦,却从不愿吃老百姓一顿饭。在马庆的指导下,当地玉米抗逆生产技术到位率稳步提高,每亩产量平均提高了50公斤以上。

近些年,马庆先后选育出多个抗逆性突出、丰产稳产的国家省级玉米新品种,累计成果转化经费400多万元,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亿多元。

作者:曹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