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玲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种业发展股股长、高级农艺师。自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开始,她就义不容辞挑起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重担。尽心尽力做好政策宣传、收集资料、信息数据录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自己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在本次活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取得优异的工作成效。
主动学习,打牢工作基础
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而繁重。她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以不怕吃苦的精神投入到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中去。为了尽快熟悉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她同自治区农科院、市农牧业局、各旗县同志探讨、交流、学习普查业务知识,积极多次参加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举办技术培训班,成为磴口县普查培训、业务指导、数据录入的主要力量。
为全面搞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她带领普查工作小组成员多次下到各乡镇、农场现场召开座谈会,与村民代表、土专家互相沟通,全方位地了解当地种质资源情况。为把此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做实做细,她与组员们一起加班加点制定出了全覆盖无死角的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广泛发动,全面征集线索。她也被大家称为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排头兵,她带领普查工作小组成员在全县各乡苏木镇、嘎查张贴及发放《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明白纸5000余份,悬挂宣传条幅20多条。通过张贴公告、悬挂标语、广泛宣传资源普查收集的意义,提高了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的社会知晓度。
克服困难,积极清查摸底
磴口县历史沿革较为复杂,先后从甘肃、宁夏划归巴彦淖尔,而磴口县档案馆成立于1958年,这次普查需要1956年的数据,所以就没有完整的资料和数据。她克服困难积极与各单位、各部门沟通协调,多次去党史办、档案局、统计局、自然资源保护局等查找资料。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查看县志,走访农业战线老前辈、老专家,村干部、老种植农户,了解掌握到了1956年的相关情况和数据,从而保证数据的录入。
2021年,经过多方征集她将收集到的燕麦、红皮小麦、黑小米、糯玉米等品种进行扩繁。积极与乌兰布和家庭合作社联系进行合作,流转土地,对收集的品种进行扩繁。并且对这些品种的全生育期进行观察、田间记载,做好拍照存档工作。成熟后采收、打籽、晾晒,后经过人工清选、检验室发芽合格后上交内蒙古农科院,经自治区农牧厅审核后上报国家普查办7个品种,保证了扩繁成功品种入选国家库圃。
为摸清全县种质资源分布情况,她放弃节假日和普查组成员,通过走访老专家、老种植户,将本地特色种植资源华莱士瓜进行收集,共收集华莱士瓜、麻纹华莱士瓜、黄籽华莱士瓜、杏味华莱士瓜4个品种,已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库。她利用休息时间多次走访老农户,打问过去的老品种,在巴镇北粮台村的一户农民家中发现了几个老的蔬菜品种。她耐心细致地给农户做思想工作,最终从农户手中争取到了如磴口雪里蕻、磴口青麻叶、磴口茴香、磴口蔓菁等品种的种子,已成功入选国家种质资源库。
勇于创新,确定收集重点
磴口县地域分布广且复杂,为了更为精准地搞好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她与普查组人员将县域按农作物生长分布片区划分为农区、沙区、山区等进行农作物普查收集。在普查过程中她与牧民多方打问,发现多数野生资源分布处于边远山区,距离县中心远,交通不便,尽管如此,她与普查组人员克服困难,不畏艰辛,驱车前往,在阴山山脉附近采集到了珍稀资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蒙古扁桃。由于蒙古扁桃棵数有限,枝刺多,收获果实要靠人工双手采摘。她和普查组人员的手都被扎破流血,但为了抢收珍稀资源,她忘记了疼痛,最终采摘到一部分果实。磴口县沙漠面积较大,她带领普查组人员深入沙漠采集到了沙盖、沙蒿等,以及梭梭、柠条、花棒等灌木类植物。
在这次普查工作中,她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普查表、征集表的填写、修改、上报都仔细审核。在她的带领下,磴口县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已完成1956年、1981年、2014年基本情况年份普查表3套的填报。收集种质资源50份(粮食作物17份、经济作物10份、蔬菜14份、野生植物9份),其中采集到本地特色资源品种华莱士4份;珍稀资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蒙古扁桃;沙生植物沙米、沙芥、蒙古韭等;灌木类梭梭、花棒、柠条等。
经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进展公布的统计数字,磴口县种质资源普查征集任务数30份,提交自治区农科院资源50份,入选国家库圃资源数47份,超额56.7%完成国家下达的普查任务,收集、入选国家库圃资源数位居全市首位。由于普查工作的扎实、数据的准确、资料的详实,受到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的表扬。摸清了磴口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情况,抢救性保护一批珍稀、濒危资源,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为我县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保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祎祎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