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田净仓禀,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镇高尧村的黄芪加工厂里却是一片忙碌劳作景象:村民们在成堆的黄芪边,有的在分拣,有的在清洗,有的在扎把成捆,现场飘出淡淡的药香味。
今年,华家岭镇高尧村利用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配套项目,建成中药材加工厂,为黄芪种植户代销,也代加工群众的黄芪,增加他们的收入。
“当下,已为66户黄芪种植户代销代加工黄芪286吨。其中代销26户86吨,剩余200吨全部在加工厂代加工,相比直接从地头直销,代加工后能为种植户每吨增收2000-3000元的收入。”高尧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强介绍说。
高尧村的黄芪产业只是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渭县委、县政府紧盯定西建设“中国药都”和“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目标定位,按照“一基地两园区”发展思路,突出“有机、绿色、道地”品牌,坚持把以黄芪和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成为全县重点培育的支柱性产业。
目前,通渭县黄芪、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金银花种植达到15万亩、盛花期12万亩,今年鲜花总产量达3.5万吨,种植业产值达7亿元以上;年均种植黄芪、党参等道地中药材10万亩以上、预计产量5万吨。
“全县中药材链式发展,不仅保障了中药材种植户的丰厚收益,同时催生了加工企业、种植合作社以及药材加工车间和交易平台等集约化平台的抱团发展。”通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尚平说。
眼下,通渭县共有道地中药材加工企业4家、种植专业合作社70个,今年培育中药材种植、农机服务、产地初加工专业合作社50户,带动一大批中药材种植专业村和种植大户抱团发展;建成金银花烘干加工车间11个、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车间18个,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年交易量达到5.5万吨、交易额达到11亿元。
“我们采取‘五统一分’模式,让金银花产业收益向群众进行分流,带动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实现共赢、共同发展。”通渭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公司负责人翟玉生说。
据了解,在通渭县,仅金银花产业链条上,以土地入股分红带动1171户群众平均每年获得1537元;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分红资金250万元以上;带动1630户脱贫户累计获得分红收入130.4万元;每年向37个重点村集体累计分红152万元;每年就近吸纳劳动力务工达10万人次,人均年务工收入1400元以上。
种好中药材,铺就幸福路。今年51岁的第三铺乡郭家山村村民姚春梅,近几日趁着其他农活忙完的工夫,在郭家山村标准化黄芪种植基地临时务工。“趁着农闲,帮家里赚点零用钱,一天能赚120元呢。”姚春梅满意地说。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同时也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家门口务工挣钱。仅第三铺乡黄芪产业,就吸纳了附近5000余村民实现就近务工,人均劳务增收1.2万元左右。
淡淡药香,幸福味道。近年来,为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渭县紧盯全省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持续发力,全面推进,中药材产业已成为通渭县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作者:张文博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