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文/图
清明时节,西塞山区草长莺飞,登高望远看桃花流水,浮生半日于雨巷品茗。
久在城市喧嚣之中,想寻求一方宁静去处。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周末远离市内的繁华,来到一处小桥流水、满目翠绿的乡村,慵懒地躺在民宿之中,沿着落地窗看夕阳西下。与家人友人围炉煮茶,老人们在花海中拍照打卡,小孩子在院前草地中追逐嬉闹。
如今,这样的场景不再只是想象,在浙江湖州长兴县成为现实。休闲农业不断向深发展,更多新业态落地,承载着城里人的乡愁,也吸引更多游客回到乡村。
地处太湖西南岸,浙皖苏三省交界的长兴县近年来以深化“千万工程”为主线,通过“理念引领、产村融合、产品迭代、品牌塑造、全域统筹”的组合拳,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
寻梦到长兴。长兴何以成为典型?以何成为休闲农业的特色?记者走进长兴,一探究竟。
农家乐转型,民宿迭代
乡村休闲旅游想留住人,最重要是有高品质民宿。留住游客过夜,才可能留下更多消费。但传统乡村休闲旅游都面临着“旺季太短,淡季太惨”的难题。而在长兴县,这一难题随着农家乐的转型升级、民宿的更新迭代,被有效破解。
从农家乐到民宿,称谓的变化背后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内涵的改变。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长兴民宿看水口,水口民宿有顾渚。”水口就是水口乡,顾渚便是顾渚村。水口乡的农家乐萌发于一名上海退休老中医开办的疗养中心,之后嗅到商机的周边村民便开始模仿,2000年当地出现第一家农家乐。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水口乡的民宿已经过多轮升级改造,不断提升民宿硬件环境和服务品质,成为长兴县乡村民宿的发展样板。
顾渚村更是在水口乡中脱颖而出。这个人口不到3000人的小村庄里聚集了486家农家乐,占据全乡近600家农家乐的80%。全村近90%的村民都在从事相关产业,每年接待游客约400万人次。
吸引游客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村民的努力。从2000年水口乡有了农家乐之后,在附近也陆续开始涌现越来越多的农家乐,这时便需要政府的引导以确保良性发展,水口乡工会主席、水口农家乐行业协会第一书记张宇华是水口乡农家乐发展的全程参与者、见证者。
“2003年水口乡党委基于本地村民发展农家乐的强烈意愿,研究确立了‘生态立乡、旅游兴乡’的发展战略,大力鼓励发展农家乐产业,乡政府专门成立了农家乐管理办公室,村里从事农家乐的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又自发组建了水口乡农家乐行业协会,负责协调组织农家乐的统一管理,逐步根据客群需求形成水口农家乐‘包吃住’和‘包接送’的特色模式。”张宇华说。截至2005年,水口乡已发展有34家农家乐。
到了2012年,水口乡已有325家农家乐,对本地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政府和市场对农家乐规范经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相关经营需要办理执照。此后,为规范农家乐的经营行为,指导行业发展,2012年长兴县出台《长兴县农家乐管理办法》,对农家乐的部门管理职责、审核报批、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范,农家乐按照要求办理了执照,并全部安装公安住宿登记系统,这一阶段农家乐得到规范提升。至此,水口乡农家乐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跨越。
紫茗从农家乐发展到到省级银宿再到现在的省级非遗文化主题民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发展阶段。如今山庄负责人徐丹也接替母亲,将紫茗农家乐升级到具有浙江省级银宿(编者按:浙江省将乡村民宿按照白金级、金级、银级等来进行品质评级划分)称号的紫茗山庄。
紫茗山庄内正在打卡拍照的游客。
紫茗农家乐于2009年成立,最初由其母运营,2018年升级为民宿。面对农家乐数量更多、游客需求日趋多样复杂的形势,徐丹2017年底从外地辞职回家,全心投入到民宿运营中来。
徐丹接手后,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又大大小小进行了几次升级,对民宿的内部环境、外观设计、服务细节等进行全方位提升。改造提升后的民宿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入住体验。目前,紫茗现有16间客房,总面积近8亩,客房按人头收费,以上海及周边客人为主要来源。
硬件的提升留住了游客的身和心。“明年春节期间的房源就在前几天都被预定满了。”徐丹说。
在顾渚村党支部书记张明祥看来,硬件环境的改造提升后,为之后的市场的“精准化”和业态的“联动化”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硬件环境提升后,我们以留住游客两晚三天为目标,瞄定上海等目标市场的中老年群体,使水口乡不再单一依赖‘周末经济’和‘假日经济’。此外,村里在硬件环境完善后打造出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探索出‘包吃包住包接包送包玩’的‘五包’模式和团队式接待模式,覆盖游客的吃喝游购玩需求。”张明祥介绍道。
政府搭台,业态多元
解决了住宿问题,接下来就要吸引更多新业态入驻。经反复调研、外出学习,长兴县确立了以“鲜花要比绿叶更美、山水要比环境更美、庭院要比墙外更美、黑夜要比白天更美、文化要比建筑更美”的“五美”标准,全方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在此过程中,发动村民积极参与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依托这一理念,长兴县在乡村休闲旅游起步、发展、转型、产业链、环境整治等各方面始终扮演“服务员”“搭台者”的角色,坚持让原住民高度参与,引导村民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
民众有需求,政府有行动。这在小浦镇体现得淋漓尽致。小浦镇以八都岕十里古银杏长廊闻名于世,3万余株古银杏树遍布其中。全镇拥有百年以上古银杏 3708 株,千年以上5株,被誉为“世界古银杏之乡”。
这样的资源禀赋自然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打卡。久而久之,各种乡村民宿、民俗文化展示、咖啡厅等新业态逐渐兴起。镇政府也问需于民,为有发展意愿的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换在十年前,小浦镇方一村“云栖·舍”民宿负责人房小平怎么也想不到,在县城里开超市的他如今能成为老板。走进民宿院落,古树古屋错落有致,咖啡厅、游泳池一应俱全,传统与现代因素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够享受乡村的美景,寻求一方宁静,还可以在古银杏树和网红游泳池拍照打卡,喝乌梅咖啡,品尝乌梅特色菜系。
云栖·舍民宿。
“我能发展到今天,真是要感谢我们这里的营商环境。我所有的经营理念都得益于政府对我们的服务支持。”房小平说到激动处有些手舞足蹈。
当时回到村里发展民宿的房小平毫无头绪,镇政府了解到这些新业态业主的烦恼后,便组织镇里的新业态负责人到浙江大学进行相关的学习培训,以增强从业本领,开拓视野。
“我至今仍然记得在浙大培训时老师讲的‘没有文化便没有生命力’,对我影响太大了。”受此启发,房小平利用当地有着乌梅制作传统的优势,将民宿打造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推出长兴县非遗产品——八都岕乌梅。房小平除了是民宿老板外,还有多重身份:浙江省“新农匠”、湖州市乌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长兴县人大代表等。
政府搭台,服务到位,吸引众多新业态不断涌现。政府搭台为新业态的入驻与发展提供便利,让更多像房小平一样的村民有机会得到提升与改变。
据小浦镇生态旅游办公室主任郑经苑介绍,小浦镇通过成立强村公司进行统一资源管理和规划发展,当地引进落地了银杏山庄酒店、八都岕老街、龙头山玻璃天桥、银杏谷漂流、观光小火车、巷往咖啡等多个乡村休闲项目。
2023年,小浦镇共接待游客145万人次,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超2亿元。八都岕内五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3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11.1%。
差异经营,以特取胜
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进入“深水区”,各地都依据自身优势,使尽浑身解数吸引游客。长兴县的优势在哪?如何让各个乡镇都能百花齐放,借上乡村休闲旅游的“东风”?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长兴县交出“答卷”: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载体,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以产村融合和一二三产融合为路径,实现“种庄稼”与“建风景”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形成全县休闲农业片区化发展布局。
泗安镇长潮岕村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因地制宜,形成看山看水看历史的特色路线。村内房屋依山傍水分布,错落有致,呈徽派风格,总共保有古民居、古桥、古庙等24处,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浙江省传统村落。玉泉村牧林印象生态园以苗木产业转型、推动苗旅融合发展为主实践项目,按照有序、适度、稳妥的原则,围绕“苗圃+公园+苗旅”的建设理念,建成水幕电影、喷泉、网红沙滩、彩色步道、大草坪等设施,围绕“苗木观游、苗圃之旅、苗木之家”等各类创意农旅,实现了苗木产业转新型、拓新路、展新姿。
牧林印象生态园。
和平镇城山沟桃源山庄依托自然风光和水蜜桃产业,在做精做强桃产业基础上,融入观光、体验、餐饮等业态,探索农文旅融合,深耕休闲农业二十余年,做足做深“桃”文章。同时提供空间和基础投入,吸引和扶持年轻人和村民加入,相继引入天幕音乐烧烤、孤岛咖啡、稻蛙综合种养等新业态项目,云漂流、森林水世界等游乐体验,园区为创业者提供空间服务保障项目顺利进展,农创客的创意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山沟带来新鲜的流量,实现多方互促融合。2023年,城山沟共计接待52.5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5000余万元。
据长兴县政府副县长吴秋景介绍,全县共建设了“太湖风情”“江南茶乡” “农园新景”“希望田野”“梅映乌龙”“山水古韵”六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了国家级精品线路2条、省级精品线路9条。2023年,长兴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660个,年接待游客1175多万人次,营业收入超29亿元,带动就业24600户。
“目前,长兴县不断改革创新,优化服务环境,开展农家乐办证一件事改革,建立农家乐信用评价、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等多维度的规范,不断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探索休闲农业助推强村富民的价值转化路径。村集体通过建设用地入市、土地规模流转、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经营合作、劳务组织等多种方式参与休闲农业发展,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吴秋景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