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蚂蚱谷”遇上“打洞虾”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张燕
  • 作者:张凤云 黄洁
  • 2024-04-22 16:26:06

正是水稻育秧的季节。云南省元江县羊街乡坝木村一片向阳的山坳里,几个农民正穿着水靴站在地里给田垄砌砖。每丘田的边缘插着一个简易标识牌,上面写着蚂蚱谷、红河紫谷。

虾子嗷。”阳光下,一个农民弯着的腰抬了抬。

虾子?”

“我们这片田是示范田,要放虾子的,虾子是会打洞的,打了洞水就流走了。”站在旁边的一个年纪更大一点的农民补充着。

放虾子,也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虾苗。在元江,农民们一般会在头一年平整好梯田,第二年春天插好秧苗,然后将小小的虾苗放入其中,再过个几十天,虾苗也就长大了,用网捞出,食用或者售卖。

作为一种种植传统,这种稻虾或者稻鱼共生模式已在当地延续了上千年。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村里的人们发现,已经很少有人这样去种田了。与传统种养方式一同消失的,还有世代耕种的梯田和很多地方老品种,坝木村祖祖辈辈种植的水稻地方品种——蚂蚱谷和红河紫谷就一度面临着种植面积极度萎缩的局面。直到“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落户元江,这种涵养水源的梯田种养模式和老品种一道,才陆陆续续地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当中。

“2020年,全球环境基金支持的‘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正式启动。针对我国作物地方品种丧失严重、保护方式单一、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通过项目干预,增加了地方品种市场附加值,促进了地方品种多样性主流化,改善了农民生计,推动了我国起源作物地方品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主流化。”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项目负责人介绍。

“云南哈尼先民在隋唐初期开始就在这里垦殖梯田,造就了哀牢山区随处可见规模不等的梯田景观;蚂蚱谷和红河紫谷这两个品种,就是迄今保留种植最古老的地方品种,由野稻逐渐驯化而成,至今仍保留野稻基因。种植过程的生态化也造就了其优良的品质。”但是项目首席技术顾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研究员杨庆文也告诉记者,2021年项目办来到元江县考察的时候,按照当时的数据测算,村民种植蚂蚱谷或者红河紫谷不仅不挣钱,还是亏钱的。

“那年我们在坝木村调研,农户种植的蚂蚱谷每亩产量在300公斤左右,从播种到晾晒,大概需要12个工,当地一个工约100元,一亩梯田水稻用工1200元,每亩用种量2.5公斤,农资投入每亩290元,蚂蚱谷稻谷收购价4元一公斤,红河紫谷4.5元一公斤,这样算下来,每亩亏290元。所以在当地,改种杂交水稻,或者干脆将水田放掉水改种玉米和烟叶的情况已经很普遍。”

农业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根基。起源作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同时还会为丰富餐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出重要贡献,这都是老品种的珍贵所在。但是对于农民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增收问题。要想达到多赢效果,必须创新路径模式。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国家项目办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组织相关科研团队在农家保护的基础上邀请农民共同参与,专门制定了蚂蚱谷和红河紫谷种植技术手册,并通过农技推广部门帮助当地农户规范化、精准化种植,将以往的“满天星种植”改为“宽窄行条栽”,将凭老经验管理改为“精确定量栽培管理”,首先实现了产量上的提高。据2023年测产,示范区蚂蚱谷平均产量396kg/亩,红河紫谷333kg/亩,分别较项目实施前平均每亩增收96kg和53kg,展现出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在坝木村,还有一家名叫“阿郎邦克”的农业服务公司。与通常的经济组织不同,作为一家集体经济组织,“阿郎邦克”农业服务公司除了具备公司法人属性之外,还承担村庄的部分公共服务功能。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村办公司成为了老品种保护的重要抓手。

在项目办推动下,坝木村依托“阿郎邦克”农业服务公司有步骤地推行梯田“稻鱼”“稻虾”“稻鸭”综合种养模式,将地方品种的种植融入这些种养模式。从2022年开始免费发放鱼苗、虾苗等给农户养殖,并提供配套技术指导,成鱼村民可根据需求处理,生产的地方品种稻谷统一交给村里,以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以增加老品种种植户的亩产收益。

坝木村支部书记龙保宇算了一笔账,稻谷收割后,11月底放入鱼苗,养到4月底出售,光养鱼一项,每亩能帮村民增收600元左右。

为拓展老品种销售渠道,“阿郎邦克”农业服务公司还创造性开展了“我在坝木有丘田”网络认购活动。认领者按田块大小进行付费,种植户负责种子、农资、用工等,“包地送米”,所产粮食及水产品归认领者所有,吸引了众多城市消费群体参与,逐步形成“我在坝木有丘田”农业特色IP。

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红河紫谷和蚂蚱谷已成为公司主打产品。2023年单蚂蚱谷、红河紫谷两个品种村级公司销售额就达到20多万。羊街乡蚂蚱谷种植面积也已恢复到3000多亩,紫谷种植面积达到500多亩。

除此之外,他们还结合元江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通过办好农民丰收节、哈尼族“摸鱼节”,过好哈尼十月年等形式,讲好元江梯田红米故事,打造农文旅融合特色品牌。在元江县城以哈尼文化为主打卖点的餐馆里,蚂蚱谷、红河紫谷也被作为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品重点售卖。形成了既有农业科技支撑,又广泛发动农民参与的,特色水稻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元江模式”。

“蚂蚱谷市场上多少钱一斤?”记者问还在田里忙碌着的农民。

“6块钱一公斤。”

“村里公司收呢?”

“7块钱,贵一块嗷。”

这些都让农户看到了希望,也激发了热情,原本已经栽种上玉米、烟苗或者撂荒的土地被陆陆续续平整出来,撒上了适合当地气候的老种子。

当地一直在试图进行哈尼梯田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在龙保宇的微信朋友圈里,至今还保留着2020年5月份的两张照片,标题很有气势,让人激动,叫“坝木村委会造梯田”。

“当时造了多少亩?”

“1亩多。”龙保宇有点尴尬,声音特别小,“发动了村里的全体党员,太难了。”

但是马上,龙保宇的状态不一样了:“我们今年已经发展到100亩了。到目前为止公司已经销售梯田红米1万9000余公斤,其中蚂蚱谷1万余公斤,红河紫谷9000余公斤。”

龙保宇告诉记者,经过示范带动和宣传培训,大家的保护意识都在提升,知道这个项目可以帮助他们保住祖辈传下来的梯田。他说他打小就吃惯了的蚂蚱谷和红河紫谷被长期保护起来了,并且通过市场的手段开发它们的潜在价值,这是好事儿,他们得把握住机会。

在插有蚂蚱谷、红河紫谷标识牌的示范田里,透过小小的拱棚可以看到里面的秧苗,细细长长地已经长到四五寸高。离示范点不远处的另一片山坡上,一台挖掘机非常缓慢地扭着手臂,正在平整土地。

“那片地也是要种老品种的。”龙保宇神情愉悦地说。

作者:黄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凤云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