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农报视野 详情

实为重 恒乃成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 2024-05-21 09:05:30

一蔬一饭,一餐一饮,蕴藏着14亿多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大食物观,既是关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民生观,又是关系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推进的发展观,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像是一根魔法棒,大食物观“点化”过的福建山海林草,变成了“森林粮库”“海洋粮仓”“工厂粮田”。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此为起点,宁德开始摆脱贫困,福州破解“吃菜难”问题,福建走上了食物供给丰盈多元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食物观被写入中央文件,成为重要的治国理政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律、全方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正在更大范围、更广地域“点化”更多的江河湖海、森林草原。

奇迹不会从天而降,大食物观所引领的福建山海巨变当然非魔法所致。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八山一水一分田”、看似“先天不足”的福建突出重围,创造出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农业奇迹?福建30多年间的生动实践,到底为今天全国各地牢固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怎样的鲜活样本,探索出哪些宝贵的经验启示?

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为大,民生至上。万虑千思只为民,念兹在兹总是生。回溯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从实践中萌发、在实践中迭代、又指导实践走向深化的历程,能够清晰看到,不管是在宁德提出“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还是在福州每年将“菜篮子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首位,抑或是亲手推动福建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及此后福建省牢记嘱托持续做大做强现代特色产业,初心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实践一再告诉我们,民生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治国之本,任何时候都要紧紧围绕民生这个根本,以民生为大、民生为重、民生为要。只要有利于民、有利于生的,就该坚决去干,就一定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古田食用菌、武夷岩茶、建瓯笋竹、光泽肉鸡、宁德大黄鱼、连江鲍鱼、福安葡萄、平和蜜柚、顺昌芦柑……一长串“闽字号”农业品牌背后,是福建省30多年间秉持大食物观理念,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打好特色牌的发展路径。正是通过因地、因时、因人、因技制宜,在优劣势的辩证转化中,福建发展起各具特色优势的多种农业产业。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摸清资源环境、人力物力及技术条件,科学研判规划农业布局;因时制宜,每个阶段发展特点不同,科技不断创新,实践永无止境,新的痛点难点会不停抛出时代之问、发展之需,都要因应调整创新;因人制宜、因技制宜,同样的资源禀赋下,人的因素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发展契机,比如,古田县正是有了彭兆旺,香菇栽培技术才得以突破,为后续产业壮大乃至走向全国筑牢基石。福建迸发出的实践伟力再次明证了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的真理力量。

必须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必须处理好几对关系。首先是处理好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不管粮食生产功能定位如何,不管耕地多少,粮食生产责任绝不能少。宜耕则耕要优先确保,且要宜耕必耕、宜耕尽耕,绝不能突破耕地红线。其次要处理好与生态安全的关系。说到底,大食物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度之上,必须以“绿色”为底色,确保生态优先。向自然资源和立体空间要食物,前提是在环境资源可承载范围内,是在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基础上,是在高水平保护之后的开发利用。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是通过市场机制发生连接,因此必须围绕市场促进农业产供销协同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以滴水穿石的故事勉励宁德干部群众坚定决心、久久为功,摆脱贫困。30多年间,福建从最初的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大量蔬菜需从外省调入,逆袭为多项农产品“跨山越海出八闽”,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靠的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几十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深耕产业、培育产业的结果,是经年累月的实践探索累积而成,是无数投身其间的农民群众、科技工作者、党政领导干部的奋斗汇聚而来。而今,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各地在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时,同样要发扬滴水穿石的韧劲,稳扎稳打、绵绵用力,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坚决摒弃和抵制“一阵风”“一锤子买卖”的运动式做法。

实为重,恒乃成。大食物观从认识上的飞跃引发观念上的变革,由此带来生产实践中的裂变,最终让福建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实效和民生成果。福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的有益启示,也是今天牢固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必须遵循的宝贵经验。随着大食物观在全国范围逐步深入人心,中国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更牢,国人餐桌必将更富营养、更加多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