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农村新型能源系统研讨会在京召开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姚媛
  • 2024-06-04 14:47:58

5月31日,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与能源基金会在北京联合召开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农村新型能源系统研讨会暨《中国农村散煤治理综合报告(2024)》发布会。与会者表示,农村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场所,推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农村新型能源系统,将农村转化为城乡能源系统的产消者,不仅在环境、气候、能源结构、健康和经济等方面具有协同效益,也是实现美丽中国、“双碳”目标、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多项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

会议指出,“十三五”以来,特别是2020年生态战略提出之后,在大气污染防止措施推动之下,农用和工业散煤使用总量显著下降,特别是民用散煤的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居民的健康风险明显降低,然而,目前散煤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节能改造不足,改造投资、运行费用较高等,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技术体系和完善商业模式,打造可持续、可接受、碳中和的农村清洁能源体系。能源基金会与清华大学合作,将散煤替代的战略拓展为对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能源环境与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具体包括通过系统分析农村用能的健康影响、探索协同高效的经济替代技术路径、细化研究散煤消费的新领域和新区域、梳理生物质能清洁利用的模式四个方面。本次报告发布,更新了全国各省、各领域的散煤消费量,梳理了近三年来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与科研机构已落地的试点,分析其走向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并对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在“双碳”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中可能的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梳理。希望与各方进一步合作,创新技术路径,将清洁能源改造的好做法大面积推广,探索通过碳交易等方式提升低碳改造的收益。

会议表示,近年来,我国农村电气化率逐步增加到50%,燃煤比例仍高于城镇,为30%,农村是下一步低碳转型的重要战场。未来需要从建筑侧和能源侧同时发力,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建筑节能改造、用能结构优化、能效提高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协同化发展。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作了《建设农村新型能源系统》的报告。江亿表示,改变农村能源状态对提升农村的社会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与化石能源依赖地下矿产不同,发展零碳能源的依赖广阔的空间资源,风电、光电需要巨大的空间才能获得足够能量,生物质燃料需要巨大的土地资源。农、林、牧区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不仅做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成为能源的提供者,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当前,我们应全面建立农村的新型能源系统:以农村屋顶光伏为基础,实现农村全面电气化,调动农村的灵活用电资源和分布式储能资源解决好移峰上网问题,从单纯的用电负载向分布式电源彻底改造,从而建立零碳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农村的生物质能源向商品化燃料转变,进入零碳能源燃料市场。

会议介绍了零碳村镇项目。零碳村镇项目于2019年立项,2022年1月全面启动,是一个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为主的综合型项目。随着项目推进,目前已针对不同地区总结出不同的技术模式,如在黑龙江省采用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光伏等其他能源为辅的技术模式,在河北省安平县采用以生物天然气为主、光伏等其他能源为辅的技术模式,在长江中游地区以沼气管线为主的技术模式等。这项工作是一个集合农业、畜牧、渔业、食品加工等产业构成的生态循环、可再生、能源持续的体系,需要整合多个利益相关方的资源共同推动。

会议介绍了清华大学在黑龙江伊春市、宁夏吴忠市、新疆乌鲁木齐市、青岛平度市等地的农房绿色节能改造案例。农房改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居者有其屋,核心是基本保障,第二阶段是功能宜居,突出功能和室内环境,第三阶段是绿色现代。我们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降低建筑碳排放,从而实现向第三阶段的跨越。从经济视角看,农房改造不应单纯追求过高的节能效果,而是要按照农民的生活习惯,在合理的温度梯度下实现灵活调节,能源供给应使用生物质和可再生能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发布《中国农村散煤治理综合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会同能源基金会共同撰写完成。报告显示,自2015年起,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削减散煤行动。北方省份民用散煤消费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南方省份民用散煤消费量变化不大且部分省份略有增加。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省民用散煤消费总量及人均消费量下降幅度在60%—85%之间。清洁取暖行动对北方地区散煤治理起到了极为显著的效果。报告指出,东北及西北地区是下一步民用散煤治理的重点区域,部分南方省份民用散煤也应引起重视。

总结山西、内蒙古、黑龙江、青海等多个省份的散煤替代研究与实践,报告指出,可持续的农村散煤治理应该遵循节能、降污、经济、舒适和低碳的“五位一体”原则。民用散煤最重要的用途是满足农宅取暖和炊事需要,农宅清洁取暖和节能改造首先应从需求侧出发,降低能耗强度,提高能源效率;从供给侧出发,大力发展以屋顶光伏、太阳能光热、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零碳能源,重点技术包括推广菜单式靶向保温改造技术、高效可灵活调节的取暖设备、可再生能源清洁高效供热技术等,可有效解决农宅围护结构改造方案选择难、节能效果与改造成本同步优化不足、农户取暖的主动调节能力得不到充分调动和发挥等问题,在满足用户采暖需求的基础上,减少无效的热量供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

报告指出,我国农村屋顶光伏开发潜力高达20亿kW,年发电量潜力2.9万亿kWh;农村各类生物质中可能源化利用潜力总量约7亿tce(标准煤单位);农村小水电的总发电量潜力5350亿kWh。未来应大力开发和利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新的技术体系,例如基于热需求季节适应性的太阳能集热技术,可实现集热器集热量的冬增夏减;光伏直驱墙体蓄热和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取暖技术,可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农村居民高效清洁取暖需求;基于生物质干湿材料的多项直接式和间接式能源化技术,可实现生物质资源的商品化利用和发展等。

报告建议,要实现农村民用散煤完全替代以及碳中和应设立近中期(2030、2040)和长期(2050、2060)等阶段性目标。在碳中和情景下,2030至2035年,全国范围内可实现散煤基本清零;到2040年,农村能源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为率先实现碳中和奠定条件;2050年实现农村对外输出零碳电力1.5万亿kWh,输出零碳燃料7亿tce,产生超过15亿吨CO2的减碳贡献。未来应在有效开展农村散煤减量替代的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农宅围护结构节能水平、研发和推广高效灵活的取暖设备,推动农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高生物质资源的战略定位、实现其能源化和商品化利用,加强统筹农村政策的协调一致性,建立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以及创新农村新型能源系统发展的商业模式等方面加强布局,推动农村地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圆桌会议环节,与会者针对农村分布式光伏和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农村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商业模式、公众参与度提高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与会者表示,打造多元的农村可再生体系,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并且应该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可再生能源试点县等政策稳妥有序地推进。未来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是能源农业,农村有望成为能源的提供者、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双碳目标的贡献者。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化,应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绿色价值的实现机制、推行特定行业或领域的试点配额制、营造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以及科技创新。会议强调了农村建筑节能在散煤治理中的重要性,需要在政策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标准层面等同步发力。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和能源基金会近年来支持地方环保组织参与乡村能源转型的观察和调研,通过第三方的视角和发现与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形成互动,共同推动乡村能源的低碳化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