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非遗鎏金 详情

仪式感中尽兴过端午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陈银银
  • 作者:崔现芳
  • 2024-06-20 17:23:27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记得小时候过端午,清早醒来,就能看到自家门楣间插着一束艾叶菖蒲,父母忙着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祖母会给我佩戴裹着药草的香包,还会在我的辫子上簪一朵火红的石榴花。多年过去,每到端午,那粽子的清香、艾草的芬芳、榴花的明艳就会萦绕心头。

  防病除疫、纪念屈原、团圆孝亲……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一路采撷、糅合种种民俗,传承发展至今。这些文化内涵丰富的端午习俗,赋予生活仪式感,也潜移默化地将关爱生命、爱国忧民、重视家庭、追求团结等价值观念根植人心。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古人认为,五月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月份。农历五月是夏至所在之月,日照时间很长,高温高湿、毒虫滋生、瘟瘴易发,正是“禳灾逐疫”的关键期。由此衍生出的吃粽子、赛龙舟、悬艾蒿菖蒲、沐兰汤浴、佩戴香囊、饮雄黄酒、取午时水、挂钟馗像、焚苍术等习俗成为端午特色,寄托着人们驱邪避疫、清平安康、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正道直行、独立不倚之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以及对国家、民族那种万劫不移的忠贞之行,震撼了整个民族的心灵。古往今来,不仅为代代中华儿女所追忆传颂,亦交织为文人墨客心间的怀古之思,成就了端午节独特的“诗性”。那是“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崇敬,是“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的惦念,是“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更是“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的叩问……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将食粽、龙舟竞渡和屈原联系起来,对端午节俗进行新的诠释。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端午,粽子是少不了的主角。曾经逢节必有的“咸甜之争”,在今天的年轻人对仪式感的追求中更显包容。“可盐可甜”的馅料之外,杨枝甘露粽、芋泥咖啡粽、榴莲芝士粽、奶黄软心粽、佛跳墙粽、冰激凌粽……如今的端午节正在上演万物皆可“粽”。

  龙舟竞渡也是端午一景。《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云旗猎猎、鼓声喧天,一艘艘龙舟劈波斩浪、竞速冲刺,人们在奋楫争先的氛围中,体悟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精神。

  “端午比年大,女儿回娘家。”已嫁女子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过端午,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民间称之为“躲端阳”。俗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而父母要接女儿归家躲避“恶日”。在湖北秭归县,端午甚至比过年还隆重,这天,女儿归宁,娘家父母会准备丰盛的酒菜,邀亲朋团聚,还会请来当地艺人进行舞狮子、耍龙灯、跳花鼓舞等表演,尽情尽兴过端阳。

  端午习俗绵延千年,历久弥新。“艾草花束祝你百毒不侵”、端午礼盒开启国潮风尚、端午民俗游亮点纷呈……如今,追求创意和松弛感的年轻人,正在把传统的端午节玩出新花样。

  端午节,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她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中华文化的共同底色,也塑造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

作者:崔现芳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