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村民瞎吃,现在老表是吃虾。”从“瞎吃”到吃虾,从贫困到富裕,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西省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银心生感慨。7月1日,在“中国清水龙虾之乡”——吉水县盘谷镇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虽然盘谷生态农业的7200亩清水小龙虾销售已进入尾声,但还是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前来抢虾。
抢虾的背后是吉水稻虾产业在江西的率先“抢跑”,仅在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今年上半年清水小龙虾产值就达5760万元。
图为吉水县清水小龙虾喜获丰收。
这样的“退贫进富”源于吉水多年来坚持的“退荒还田” 。王银介绍,以前这片区域近万亩是荒地,疯狂长草,村民用来养牛,有时“牛吃饱,人饿肚” 。吉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这片荒草地进行退荒还田,把赣江西岸和同江两岸1.2万亩的低洼易涝地、水患频繁、十种九不收的撂荒地,以产业兴园、开放办园、精品建园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了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通过招大引强,引进湖北、湖南等地10多家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脱贫户”模式,集中连片发展稻虾共作等生态种养新业态,从而将这块荒芜地变成了如今的“致富田”。
图为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
小龙虾带来了大效益。“稻虾共作,养生态虾,种绿色稻,一田双收。”王银算起立体种养账头头是道:“亩产有机稻800斤,小龙虾300斤,亩利润达5300元,稻米更好吃,收入增5倍。”
在吉水县,稻虾共作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这种模式下,小龙虾的排泄物成了水稻的天然肥料,而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小杂鱼等则成了小龙虾的食物。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农户们不再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稻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从最初小打小闹的散户养殖,到如今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吉水县的清水小龙虾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
目前吉水已有10家清水虾蟹企业(合作社)与58个村和1615户已脱贫户签订了入股协议,并聘请农户和脱贫户共300多人到基地务工,每年增加就业收入1000余万元,增加田租收入1200万元,增加脱贫户分红收入100万元。
近年来,吉水县充分利用江西鄱阳湖小龙虾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通过引进良种、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建设小龙虾交易市场等措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清水虾蟹产业经营主体96家,涉及全县18个乡镇98个行政村,累计发展清水虾蟹产业面积4.8万亩,居全市第一、排全省前列,总产值达6亿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