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组公路干净整洁,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家庭院坝宽敞洁净,群众生活幸福升级;景美人和相得益彰,文明乡风蔚然成风……一幅乡村美、群众乐、民风淳的乡风文明画卷正在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铺展开来。
“我们要爱护环境,门前屋后要勤打扫,家里要收拾干净……”走进威信县高田乡高田村龙打沟村民小组看到,这个以苗族群众为主的村寨里,活跃着一支“红马甲”志愿服务队。他们手持劳动工具,走村串户宣传,带头操家理物。回顾这几年来乡风文明先锋队员的辛勤付出,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高田乡高田村龙打沟村民小组一角。
“我们村的乡风文明先锋队,每逢农历的二、五、八,他们都会带着我们整理家务、打扫庭院,现在我们村子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干净了,我们住着也非常安心、非常幸福。”威信县高田乡高田村龙打沟村民小组长古从银笑着说道。
绿意盎然的小菜园、美丽宜人的小公园、生机勃勃的小花园……走进威信县长安镇,曾经群众房前屋后闲置的边角空地,如今因地制宜成了随处可见的“小菜园”“小公园”“小花园”,以边角之小美带动村庄颜值大提升。
“我家旁边以前主要是堆杂物,比较杂乱。后来进行改造,把这些边角地平整出来,种上月季、芍药、蔬菜等,现在环境更美了,生活也更方便了。”长安镇长安社区何家沟村民小组群众黄赞英指着自家门口的小菜园和小花园,满脸喜悦地说道。
“以前群众房前屋后堆积柴草、杂物,不仅脏乱,还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因地制宜地进行‘小花园’‘小菜园’打造,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减少了安全隐患。另外,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户评比,把农户屋内屋外的环境卫生、小花园、小菜园的管护作为量化考核标准,引导大家爱护卫生。”长安镇长安社区党委委员骆怀万介绍道。
长安镇农户小花园。
如今的长安镇,一个个“小花园”“小菜园”点缀着村庄,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这些变化只是威信县通过有效途径促进基层治理取得成效的缩影。近年来,威信县积极探索“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党员干部队伍力量,发挥带领辐射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乡风文明先锋队、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推选村内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任成员,通过宣传以及身体力行,带动全体村民从整洁村容开始,倡导乡风文明、推进移风易俗、参与环境整治、服务困境群体,用乡风文明扮靓美丽乡村,以乡村治理撬动“文明生活”。
“我们村在乡风文明先锋队、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卫生整治、邻里互助、道德评议活动,以前,村里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这些陈规陋习也在慢慢改变,现在,人情债少了,人情味浓了,村民的负担也减轻了。”威信县高田乡高田村党委书记邓建成道出了龙打沟村民小组“乡风文明”的建设密码——群众“唱主角”。
威信县三桃乡积极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和相关志愿人员开展以“弘扬文明风尚,践行文明理念”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以身作则推动文明理念的广泛传播,身体力行凝聚群众的思想共识,特别是在乡镇街道的集中整治、公共场所的卫生维护、困境群体的关怀照顾等活动中,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鼓励群众加入文明行列,以实际行动将文明理念深植人心。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成为威信县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的最大变化。在党建引领、统筹谋划的带动下,通过干群齐心“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村民从“看戏”到“唱戏”、从“配角”到“主角”,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培育文明乡风的一个缩影,以村规民约“小约定”“约”出乡风文明新风尚。
“以前,我们村办酒席的名目繁多,彩礼也很高,现在我们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只有红白喜事才能办宴席,而且桌数又不能超20桌,彩礼也没有以前那么高,每家人的人情负担都减轻了,这个村规民约对我们来说是真的好。”威信县高田乡高田村龙打沟村民小组村民熊燕赞不绝口。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拓展文化服务阵地。“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威信县通过充分整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文化进万家”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少数”带动“多数”,让先进文化走进群众“幸福圈”。
文明先锋队入户宣传。
“我们把环境卫生、移风易俗、文体活动搬进我们的‘农家书屋’和休闲广场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带动广大群众转变观念、破除旧俗、树立新风,让移风易俗走进群众生活。”威信县高田乡文化站站长古祥杰说。
近年来,昭通市威信县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以培育文明乡风、实施文明实践、推进移风易俗等工作为依托,着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的幸福感,不断为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注入文明力量、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全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
作者:杨珠艳 王文相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