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创新发展多方共赢?福州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为基础,聚焦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加速经济转型升级。
“2016年至2023年,福州GDP从0.65万亿元提升至1.29万亿元,短短6年就翻倍了!”人们的感叹背后,是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可持续发展,底色如何?打开福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图谱,足见绿色经济蓬勃壮大。
碧海蓝天中,“大风车”迎风矗立,点亮万家灯火。7月31日,华润连江外海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开工,这是全球首个18兆瓦批量化海上风电场。
徐徐转动的风叶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是福建省首批竞配的海上风电项目,被列为福建省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项目。项目位于连江外海东侧海域,场址中心西距北竿岛约18公里,场区面积79平方公里,水深38米~46米,规划装机容量700兆瓦,将安装39台18兆瓦风电机组、一座220千伏海上升压站和一座陆上集控中心。
项目将实现18兆瓦大容量风电机组在全球的首次批量应用。建成后,这个风电场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3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5.8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3.2万吨,减少烟尘69.2吨。此外,还可节约淡水,减少相应的废水排放和温排水等,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机组的“出生地”福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福州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福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接连发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步履稳健、亮点纷呈:
这里有一股股“追风逐日”的绿色能量。福清核电6号机组、国能连江电厂2号机组、永泰抽蓄机组等先后投产发电,东方电气等燃料电池龙头企业强势落地。
这里有一系列“向新而行”的绿色探索。福州实现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建立全国首个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平台,颁发全国首张蓝色碳票。
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是什么?触摸福州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数字经济强劲有力。
20多年前,一个“点击鼠标”的畅想在福州萌发,掀起建设“数字福建”的热潮。华为、百度、网龙……一家家数字经济企业或从福州启航,或选择福州落脚,让大数据、物联网、新型显示等数字产业成链成群。
在无边的大海,过去渔民要用小本子记录哪里有鱼、哪里使用拖网。随着全国首幅渔业专题电子海图在榕推广应用,渔民在一个终端上就能掌握无数相关信息,包括气象、水文等更丰富的内容。
福州智慧海洋空间基础数据创新研究院院长陈磊说,这幅“图”将赋能福州、福建的海洋经济发展,不仅为渔船提供生产参考信息,还为渔业企业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和管理服务;带动电子海图产业发展,引导下游生态产业落地……
数字已融入城市发展的各领域,“数字福州”拔节生长。数字经济规模从2018年的280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7000亿元;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连续7年在榕举办,成为高质量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
潮起东南,联动全国,拥抱世界。今日福州,加“数”前行,向着“打造数字应用第一城”的目标奋力奔跑,全力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
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守住安全韧性的防线?
福州实施水系治理——综合实施山洪防治、淤泥清理、内河扩宽、增加调蓄能力、提升城市管网等,打造安全韧性的城市。
“几年前外地亲戚朋友来福州,都不敢带去附近溜达。现在家门口就是风景,他们可羡慕了!”“老福州”温美姜的获得感,来自楼下一条“垃圾河”的蝶变。
三面环山、闽江穿城的福州,与水有着天然的亲近,但也易受自然灾害的侵袭。面对城市内涝和水体黑臭等现象,福州展开了一场与水有关的全新探索。
温美姜点赞的流花溪,就是这场探索中的典范。作为水系综合治理的重要内河之一,全长超4.3公里的流花溪,通过对症施策,已从“伤病满身”变为活力新生——
畅通水道,征迁开挖同步进场。原先狭窄的河道被全线拓宽为15米至80米,并与上游洪湾河金山公园段、浦上河、台屿河及乌龙江“牵手”。
清理淤积,全面消除黑臭症结。曾经被垃圾和水葫芦占据的河道,随着63.8万立方米废弃物消失不见,水质及河道行洪能力显著提升。另外,沿线古榕等树木一并加强保护,用心呵护生态。
截流污水,串联全线截污系统。结合沿线征迁,全长约8.7公里的截污管全部埋好,21个污水排口全面收归。顶管和埋管时更是因地制宜,把原本流进河道的污水送至污水厂统一处理,一改“半条清流半条黑”的窘境。
治理流花溪,更在“景”上做文章。香积烟雨、流花叠影、荷印梦樱……十里画廊上,共计乔木9000多株,新增景观步道9公里、绿化17.6万平方米,重现“飞花逐流水”的景色。
旧貌换新颜的流花溪,让片区防洪排涝能力和抗灾能力显著提升,为沿线13.3万居民营造安全宜居韧性的城市住区。这条河道早已成为市民的休闲之地,在儿童乐园内嬉戏,在步道上慢行,还能坐游船,共享惬意时光。
如果内河旁的一条条慢道和一片片绿植会说话,一定会向大家讲述福州水系治理的“一千零一夜”。
为把“臭水”变成百姓家门口的“福水”,福州将内涝治理、黑臭治理、污染源治理、沿岸景观建设、水系联排联调5件事通盘考虑,139条内河共295公里河道整治同步实施:清淤200多万立方米,排查城区2500公里雨污管网,“揪出”内河沿岸污染源3343个,加上主要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一龙管水”以及“双河长制”“河长日”“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等,全面提升河湖水系治理水平。
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福州聚焦民生所盼,打出治水组合拳,变水患为水利,为全市800多万居民打造一个安全韧性的新家园。
乐享山水 出门见园,城市空间建设中,如何打通亲山乐水的“最后一米”?
福州建设千园之城——建设福道、郊野公园、串珠公园和口袋公园,将山水人城融为一体,打造绿色低碳友好的生态城市。
2016年以来,福州构建起涵盖自然保护地、闽江流域、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内容的公园体系。1370公里福道,串起山体公园、串珠公园和口袋公园,1400多个小公园举步皆达。截至2023年底,福州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33%、绿化覆盖率达43.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93平方米。
“过去‘看山不进山、见绿难享绿’,现在是身在城中可享山林秘境。”在福州软件园工作的倪婷说,漫步郊野福道,与大家擦肩而过的可能是数字领域人才。
福州城区坐拥58座山体和139条内河,城市建设一度面临挑战:绿色空间、公共空间难以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如何破题?福州展开“千园之城”建设行动,在构建生态廊道、实施生态修复、塑造城市廊道等方面作出积极尝试。
2016年开建的福山郊野公园,通过20公里郊野福道,连通3座山体、36个景观节点和周边住宅区、软件园区。山间草长莺飞,福道绵延起伏,市民自得其乐。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优先,青山绿水得到精心保护。公园建设依山就势,以人工作业、预制装配、生态修复、海绵消纳等措施,杜绝破坏环境的行为。该公园是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指标最丰富的区域,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20种。
以人为本,市民游客共享山水之乐。公园努力做“减法”,全线坡度步道小于8%,宽度为4米至6米,为老、幼、残消除障碍;用心做“加法”,大众茶馆让沿途茶香四溢,生物多样性科普中心成为研学活动的理想场所。
数字加持,“千园之城”植入绿色密码。公园在全国率先上线“绿色能量”积分兑换和健步打卡的互动功能,依托智慧游园系统增设智能座椅、智慧公厕等,并运用信息技术为安全监管加码。
“福山郊野公园带来的生态福利,已经成为生活生产中的‘刚需’。”倪婷说,软件园内的企业都喜欢面朝公园设置会客区,甚至有些项目是在郊野福道上谈成的。
和许多人一样,倪婷喜欢在福山郊野公园鸟瞰城市——福道蜿蜒盘旋,给城市系上了灵动的绿丝带;公园星罗棋布,串起市民家门口的幸福生活……这座“千园之城”,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当下的福州,城在山水中,人享山水福,尽显生态之美、发展之美。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朱梦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